大庆市气候灾害主要表现为干旱,特别是春旱,春季降水不到全年的12%。由于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强度大,减弱了降水的有效性,易造成夏、秋涝灾。此外,低温寒冷、霜冻、冰雹、大风出现的频率较高,也易造成程度不同的灾害。
(四)土壤
大庆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为黑钙土、草甸土、盐土、碱土、风沙土、沼泽土和泛滥土等。大庆地区西部是嫩江冲积风沙地,形成西部以风沙土为主,东部以碳酸盐草甸黑钙土、草甸土为主的两条土壤带,江岸形成泛滥土,盐碱土镶嵌分布于两条土带之中,组成了复杂的土壤复区。
(五)植被
大庆市天然植被主要由草甸草原、盐生草甸和沼泽构成。
草甸草原是松嫩草原的地带性植被,分布在漫岗地、缓坡地和低平地上,主要以中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建群种,并以丛生和根茎型禾草占优势。植被盖度多在65%以上,草层平均高度50厘米左右。该类草场是畜牧生产的主要割草场和放牧场。
盐生草甸多在地势低洼处与草甸草原植被镶嵌分布,主要由盐中生和旱中生禾草、杂类草组成。植被盖度60-80%,草层平均高度55厘米左右。该类草地主要作为放牧场。
沼泽植被在大庆地区广泛分布,是在地表终年积水或季节性积水的条件下,由多年生湿生植物为主形成的一种隐域性植被。植被盖度在80-100%,生长高度150-250厘米,主要用于造纸工业。
(六)水文地质
松辽盆地是中新生代大型的断拗陆相沉积盆地。大庆市在地质构造上属松辽盆地的一部分,位于沉积盆地中央坳陷区的北部,地层沉积总厚度可达6千米左右,通过地壳升降运动,变成了今天的平原地貌。大庆市地下岩层形成了一个小的隆起构造,称为“大庆长垣”构造,孕育了大庆油田的主体。
大庆市境内湖泊星罗棋布,嫩江、松花江从大庆市西、南流过,北西部有无尾河-乌裕尔河、双阳河水系。全市有大小湖泊208个,正常蓄水面积1757平方公里,占黑龙江省水面总面积的33.4%。
从七十年代开始,大庆市先后建成了以嫩江为水源的北部、中部、南部三大引水工程以及相应的蓄水工程。排水系统由南线排水和东线排水两部分组成,通过排水系统将市区的自然降水和城市污水排入松花江。
大庆市地下水资源丰富,补给源充足,易开采,水质基本上达到油田注水、工农业及民用水质标准。
二、社会经济状况
(一)行政区及人口
大庆市现辖五区、四县。五区为萨尔图区、龙凤区、让胡路区、红岗区、大同区;四县为肇州县、肇源县、林甸县和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简称杜蒙县)。2000年末,全市总人口250.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6.77万人。
(二)经济概况
截止2000年,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16亿吨,连续26年稳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石油化工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主要石化产品达120多种。辟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初步形成了以化工、计算机、食品、建材为主导的产业群体,产品达2600多种。全市经济发展速度连续几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029.3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31.6%。其中第一产业18.4亿元,第二产业918亿元,第三产业92.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1万元,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093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094元。
三、生态环境现状与评价
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带领全市人民在植树造林、城市绿化和污染防治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国家和省也对大庆的生态环境非常关注和支持,将大庆市列为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防沙治沙、平原绿化和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区。
从1978年开始,大庆市以“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为契机,开展了以植树造林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截止2000年,22年间全市累计完成造林24.6万公顷,造林保存面积达到19.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1%提高到9.1%。全市1224个村屯实现了绿化达标,70%的农田得到林地的庇护,全市城市绿地总面积达到5269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0平方米。然而,随着石油开采量的节节攀升,石化工业和地方工业的快速壮大,以及大规模城市建设,人口数量的逐年增加,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一是土地沙化、盐碱化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全市沙化土地面积达到70多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3%,主要集中在松嫩两江沿岸各乡镇及市区西部部分乡镇。全市盐碱化土地面积达到3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其中17万公顷的盐土或碱土寸草不生,白茫茫一片,严重制约着农牧业的发展。据调查,垦前黑土层厚度为40厘米,恳后40年黑土层厚度仅为15-20厘米。垦前自然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6%。垦后40年有机质平均降为1.5-2.0%,且以每年0.01%-0.05%的速度递减。
二是林地面积小,结构不合理,综合效益低。森林覆盖率仅为9.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2.8个百分点,未达到国家规定平原区10%的标准。现有人工林东南部较多,而主要风害方向西北部较少,城乡结合部、松嫩江岸和水库周围等重点部位仍然缺林少树。本地区造林难度大,树种单一,结构不合理,寿命短、防护效能低的杨树多,寿命长、防护效能高的针叶林少,森林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由于森林覆盖率低,森林的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稳定陆地的生态功能明显减弱,扬尘和浮尘天气明显增多,局部地区“沙尘暴”天气时有发生。
三是草原“三化”加剧,面积减少,生产力下降。草原退化总面积达到49.49万公顷,占草场总面积的71.8%。杜蒙县由于沙地植被破坏,形成了300多个大小不等的风蚀坑,草原沙化的趋势还在继续。据统计,1982年,全市草原面积84万公顷,到2000年已经减少到68.9万公顷,减少了17.9%。由于草原“三化”,植被发生逆行演替,质量变劣,盖度降低,生产力下降,产草量由平均亩产干草150千克降至50千克,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
四是油田开采区植被破坏严重,裸地面积扩大,环境受到污染。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修建油田路、埋设各种管线、挖掘引水渠和排污渠、建筑油水泵站及厂矿办公场所等,占据了大面积草原,将草原条块分割,裸地面积扩大。油田区草原“三化”面积已达到84%以上。油田在钻井、修井、洗井等生产过程,以及事故排放的落地原油、洗井废水、废弃泥浆,丢对井台周围的植被、土壤、水体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五是地下水严重超采,地面水受到污染,湿地面积萎缩。市区地下水年超采量近1亿立方米,西部地区已经形成5500多平方公里区域地下水位降落漏斗。2000年全市废水排放总量10972万吨,COD排放总量为39385吨。其中工业污染源废水排放量和COD排放量分别占排放总量的62.74%和40.19%。市区内有55个泡沼已成为工业和生活污水的纳污池,受污染水面达到2.48万公顷。由于干旱缺水,以及石油开发、农灌用水量增加等原因,致使湿地水位下降较快。扎龙湿地由于长期喝水,导致湿地面积明显减少。贴不贴泡,对喜泡,大明泡成为石油化工污水储存泡,湿地功能明显减弱。
六是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经济遭到严重损失。大庆市地处龙江西部重点干旱区,年平均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加之人为活动的破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据统计,全市平均每年约有90%以上的土地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春旱农田、草原受害面积在70%以上,在林木缺少的风沙危害区,每年因春季风害毁种的农田面积约占播种面积的10%;因夏季干热风农田受害面积约占播种面积的40%以上;因早霜造成的农业减产面积约占播种面积的5%以上。
第三章 生态市建设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一、有利条件
(一)资源环境条件
在资源方面,大庆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是我国重要的石油、石油化工生产基地。
矿产资源。高质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此外,还蕴藏丰富的地热、矿泉水、石英砂,等矿产资源。
土地资源。土地总面积212.19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49.8万公顷,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5.2%,人均耕地0.2公顷。现有林地面积19.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9.1%。
草场资源。草原面积68.9万公顷,占全省草原面积的16%。草原上生长的羊草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抗逆性强,早在五十年代就名扬国内外。同时芦苇资源也十分丰富,面积达11.9万公顷。
气候资源。四季干湿分明,全年无霜期为143天,年日照时数为2600~2850小时之间,平均大于10℃日数147天,积温为2871℃。年平均风速3.8米/秒,全年风能可用时间在4000小时左右,年平均降水量427.5毫米,基本能够满足绿色植物生长期水分的需要。
水资源。地表水、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松花江、嫩江流经本市。
野生动植物资源。科学考察证实,现有野生动物348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52种,珍稀野生动物主要有丹顶鹤、灰鹤、蓑雨鹤等鹤类。野生植物约400余种,其中可采集的中草药资源有防风、柴胡、甘草、苦参、黄芪等。
旅游资源。主要有“石油文化”、“湿地景观”、“民族风情”、“文物古道”等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
在环境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大庆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果,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连续多年获全省标兵城市称号,2001年8月成为全国内陆首家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生态工程。植树造林、城市绿化、草原改良等生态环境建设和恢复工程取得较大进展。
污染防治。在工业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工业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
环境建设。建设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生活污水处理厂、世纪大道、时代广场等一大批环境基础设施。
(二)社会经济条件
“八五”以来,大庆市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效。
改革开放。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企业改革已基本完成,地方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中直大企业实施重组改制,为发展多元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国民经济。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九五”期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增速高于全国、全省水平。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值均列黑龙江省各市首位,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1万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