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大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庆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的通知

大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庆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的通知
(庆政发〔2006〕24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中、省直单位,市政府各直属单位:
  《大庆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经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六年七月二十七日

  大庆市生态市建设规划

  生态市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市级行政区域,是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创造力、生产力,并使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稳定、协调与永续发展的自然和人工环境复合系统。
  按照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要求,市委、市政府从大庆实际出发,明确提出了在不断巩固和深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成果基础上,用10年时间使主城区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用15年时间全面完成生态市建设任务的奋斗目标。《大庆市生态市建设规划》是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定要求,依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在《大庆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的基础上编制的,是《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市其它生态建设专项规划的指导性文件,是指导大庆市生态市建设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生态市建设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
  (一)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新的发展观
  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一致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普遍接受,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以此为起点,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展开。
  《21世纪议程》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认为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要持续发展,必须同时考虑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必须由资源消耗型逐步转变成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耗,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1世纪议程》提出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保证人类有一个更加安全美好的未来。呼吁各国制定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国家与地方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广泛合作,共同促进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设生态市,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不仅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也是对世界环境保护的贡献,是适应全球环境一体化的具体行动。
  (二)全球环境与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全球的普遍重视,并渗透到各个领域。许多重要的全球性会议都把环境问题列为重要议题,世贸组织专门设立了贸易与环境委员会,许多国际组织将各自主管的领域与环境挂钩,提供援助时向“环境领域”倾斜。
  几年来,全球环境问题“法律化”趋势进一步发展,新的全球性、区域性和双边环保条约、公约和议定书不断出台,对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发达国家把环境保护作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新的贸易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环境因素越来越多地成为多边、双边援助的附加条件,发达国家的援助和贷款的项目,都必须进行必要的“环保评估”,使环保领域与经济领域联系得更加紧密。
  二、国内背景
  (一)生态省建设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1994年3月,国务院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明确提出了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整体战略,并在环境污染治理、矿产资源保护、天然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减灾防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
  从1999年起,我国分别在海南、吉林、黑龙江和福建等地相继开展了生态省建设试点工作,他们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为主线,充分发挥环境、资源的经济社会服务功能,突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通过经济、社会、生态一体化运作,努力推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经验。
  (二)国家经济政策调整成为生态建设的有力保障
  “九五”以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实施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区域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各种经济资源有效流动进一步加快。 进入“十五”以后,国家又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出台了专项政策,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引进先进技术,多渠道吸纳资金,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在实现经济振兴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振兴。
  三、省内背景
  (一)生态省建设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
  2000年11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为黑龙江省为第三个生态省建设试点,使龙江的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生态省建设工作得到了省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实行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制度,做出了一系列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要决定。
  中共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生态省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在省环保局设立了常设办事机构。2001年8月编制完成了《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并经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并批准实施。全省各市(地)和省农垦总局根据生态省建设的总体要求,纷纷开始制定本地区的生态建设规划,加快了生态省建设的启动和建设步伐。
  (二)生态建设成果成为生态省建设的坚实基础
  全省生态农业建设全面展开,初步形成平原区生态农业、山区丘陵区生态农业、立体开发型生态农业、草原牧区生态农业、城郊生态农业等5种类型。生态示范区建设呈现区域化发展趋势,初步形成了类型较为齐全、布局较为合理的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网络。自然保护区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植树造林、草场改良、水土流失治理、土壤肥力恢复等生态工程都取得显著成果。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和综合利用达到新的水平,城市空气质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有所提高,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得到加强。
  四、市内背景
  (一)生态环境成为大庆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础
  进入新世纪,大庆市面临着由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转变、由自我服务型城市向区域中心型城市转变、由矿区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转变的历史任务。为了实现这三个转变,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要重点实施的六大战略:实施油化立市战略,推动石油石化大企业持续发展;实施项目强市战略,迅速壮大以高新区为龙头的地方工业;实施“农转牧”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增强城市功能战略,建设特大型城市;实施绿色生态战略,建设生态大庆;实施大文化战略,建设文化新城。
  通过生态市建设把“六大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解决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的矛盾,减少生态环境保护成本,扩大内需,拓宽市场,促进新兴环保产业的发展,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不断改善,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内在环境,促进产品质量与效益的提高,不断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生态市建设成为大庆全面奔小康的重要内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还要实现生态文明。大庆市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充分发挥生态市建设的载体作用,大力弘扬生态文化,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的转变;大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障生态安全,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
  大庆的草原地处欧亚草原的最东端,是东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具有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等多种生态功能。但由于大庆市森林覆盖率低,草原大面积退化,耕地肥力下降,土壤风蚀沙化、盐渍化,非农业占地增加,人地矛盾、草畜矛盾突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生态市建设就是要通过生态技术和手段,加快生态环境的改善,保障生态安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蓝天、一片绿地,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二章 大庆市概况

  一、自然条件概况
  (一)地理位置
  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理位置处在北纬45°23′-47°29′,东经123°45′-125°48′之间。东与绥化地区相连,南与吉林省隔江(松花江)相望,西部、北部与齐齐哈尔市接壤。滨洲铁路从市中心穿过,东南距哈尔滨市159公里,西北距齐齐哈尔市139公里。全市国土总面积2121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107平方公里。
  (二)地形地貌
  大庆市处于松花江、嫩江一级阶地上,境内无山无岭,为微起伏波状平原。地势东北偏高,西南偏低,海拔高程在126-165米之间,相对高差10-39米。稍高处多为平缓的漫岗,平地多为耕地、草原,低处多为排水不畅的季节性积水洼地和沼泽,以及大小不等的泡沼,整个区域由江湾漫滩及阶地等构成。
  大庆油田的主体-大庆长垣,南北长140千米,东西最宽处约70千米,是油田的主产区。该区地势平坦,小地形变化复杂,基本地貌由突起小丘、小泡沼、小碟形洼地和平缓漫岗组成。
  大庆市的西部为嫩江冲积风沙地,沙地起伏5-10米,沙地间为低洼地,众多泡沼分布其中。大庆市北部和南部为微起伏波状平原,土地肥沃,种植业发达。
  (三)气候
  大庆市地处中温带欧亚大陆东缘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风速3.8米/秒,每年6级以上大风30天。年平均气温4.2℃,无霜期143天。年平均降水量427.5毫米,蒸发量1635毫米。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