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积极备战2006年省16届运动会。坚持刻苦训练、科学训练,积极探索新的训练模式、手段、方法和技术,实施目标管理,实现金牌数、奖牌数、团体总分全面超上届,力争在全省排名位次前移,增强我市竞技体育实力和竞争力。
4.加强运动队伍的素质建设。要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提高运动队伍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运动人才,以适应现代化竞技体育发展的要求。要高度重视教练员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练员职业道德素质、创新能力和科学训练水平。“十一五”期间,对所有在职教练员参加多轮培训,组织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优秀运动员骨干教练来镇讲学,办班4-5次。
5.坚持走体教结合的道路。认真办好市体育运动学校、各类业余体校以及辖市区体育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俱乐部,发现、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体育后备人才,有条件的重点中小学要承办市队校办项目的任务。对培养输送有突出贡献的辖市区、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6.促进体育科技与运动训练紧密结合。落实“科技兴体”战略,重视和加强体育科研工作,完善科研机构,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我市高校体育科研资源优势,组织力量对重点项目和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体育科研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我市竞技体育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实力。
7.积极做好竞赛工作。组织好每年市级体育竞赛,积极组队参加省年度比赛,并力争取得好成绩。同时,每年争取承办省级体育竞赛2-3个项目,承办1-2个全国单项比赛或国际比赛。通过组织竞赛和承办高水平比赛,不断促进全市竞技体育快速发展。
8.加强“全国乒乓球重点单位”、“全国篮球城市”、“全国象棋之乡”建设,进一步促进和发展乒乓球、篮球和棋类运动项目,提高运动项目水平,为国家和省培养输送一批高水平运动员,继续保持全国先进殊荣。
(三)积极推进体育事业改革
1.推进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政府和社会的事权划分,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体育行政部门要把工作的重点转到贯彻国家体育方针政策、研究制定体育行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依法加强行政管理和提供服务上来,建立运转高效、协调有序、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
2.深化训练体制改革。提倡多渠道、多层次办运动队和业余训练。继续开展市队辖市区办、学校办、俱乐部办、企业办等多种形式的业余训练。按照责、权、利统一的原则,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强目标考核和运动员、教练员注册管理,强化激励机制,鼓励运动员、教练员刻苦训练,创造优异成绩。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