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体育产业发展明显加快。逐步形成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技术咨询、体育健身培训和体育彩票等体育产业市场。
三、“十一五”发展工作的重点及主要措施
(一)优先发展群众体育
1.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大力推进《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面实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八个一工程”,为广大群众提供以人为本、门类齐全、管理规范、优质高效的体育健身服务。到2010年,我市100%的街道和乡镇达到“八个一工程”的基本要求。
2.改善开展群众体育工作的物质基础。继续抓好全民健身工程(点)的建设,统筹规划,科学布局设点,除街道、乡镇达到100%外,城市社区要达到80%以上,乡镇行政村要达到100%,在逐步普及基础上,建设一批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体育健身精品工程,全面提升全民健身设施水平。
3.健全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到2010年,社会体育指导员每万人达到10人以上,培养和形成一支职业化的、稳定的、技能水平较高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骨干队伍。晨晚练点达到每万人4-5个,每个街道体育表演队伍15支以上,市县两级体育社团组织达到100个。
4.建立和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积极开展国民体质测定和监测工作,免费为广大群众测试10万人次以上。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达全省平均值以上。定期公布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将国民体质监测指标纳入社会统计指标,指导群众科学健身。
5.举办经常性群众体育活动。市、辖市区每年都要举办1-2次规模大、范围广的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开展好全民健身月和“五个亿万人群”(青少年 、职工、农民、老年人、妇女)健身活动。使群众健身活动经常化、普遍化,体育健身形式和内容多样化、趣味化,大型群众健身活动规范化、制度化。
6.加快发展县级和社区体育。县级体育工作力争在省考核中名次逐年升档进位。80%以上社区达到省和全国体育先进社区标准。
(二)加快发展竞技体育
1.认真贯彻实施《奥运争光计划》,推进我市竞技体育加快发展。研究制定“十一五”我市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以培养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和参加省运会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进一步优化整合全市的体育资源。巩固发展现有项目,做大做强优势项目,适度增补空缺项目,引进优秀体育人才,大力提高我市竞技体育水平。
2.加强业余训练管理,抓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到2010年,参加业训人数达1600人,省注册运动员800人以上。运动项目开设22个以上,配齐各项目参赛组别,重点确保乒乓球、手球、排球等项目在省名列前茅,逐步形成男女足球、击剑、射箭、武术、曲棍球等一批优秀项目。积极扶持举重、柔道、羽毛球、田径部分小项和射击项目。“十一五”期间,向省级以上优秀运动队输送体育后备人才3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