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认真办好慈善福利事业。依托慈善总会、社会捐助工作站、慈济医院、社区慈济超市等平台,做好慈善资金、物资的募集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助学、助医、帮困、解危活动,增强慈济工作的社会公信度和影响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参与慈善工作,关爱困难群众的良好氛围。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建成一批福利院、老年公寓、老年活动中心,逐步形成以政府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其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社会福利体系。落实残疾人各项政策措施,做好残疾人培训、就业、康复工作,全市安置1200名以上残疾人就业。
五、统筹解决城乡居民住房困难,为困难群众提供住房保障
18、切实解决城镇居民的住房困难。构建多层次的城市住房供应体系,逐步形成多数家庭购买或承租普通商品住房、拆迁户得到妥善安置、低收入家庭购房享受补贴、最低收入家庭享受廉租住房的城市住房保障格局。2007年,市区建设用于解危解困、城市拆迁、公房腾让的安置房5万平方米以上。提高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水平,以发放租金补贴为主,实物配租、租金减免为辅,多种形式解决最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做到应保尽保。适时调整低收入家庭购房补贴申领条件和补贴标准,按规定向300户低收入家庭发放购房补贴。高度重视危房解危工作,加强和规范市区直管公房管理和养护,启动企业改制后遗留的危旧住房解危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
19、继续做好农村扶贫建房工作。各县(市、区)政府要建立扶贫建房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各地因受灾等原因新出现的农村危房得到及时改造,确保困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六、抓好新农村建设实事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20、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抓好10个市级新农村示范村的动态管理,指导、督促100个县级示范村建设,力争到年底有50个达到市级示范村标准。调整修编省重点中心镇规划,继续抓好10个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建设,确保250个村全面小康创建达标。继续实施农村新五件实事,大力推进农村“两清两改一绿”,完成县乡河道疏浚286条,土方1570万方,清淤家河、家塘1000万方;按照“组保洁、村收集、镇(乡)中转、市、县(区)处理”的要求,城郊乡镇和400个全面小康村年内实现垃圾集中清运处理;继续做好市区周边乡镇区域供水、县(市)城市周边乡镇集中供水工作,改造新建无害化农民户厕4万户;建设“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8000个、养殖场中小型沼气工程8个;完成造林10万亩。继续实施农村公路通达工程,新建、改建农村公路600公里,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大中桥梁30座,农村小危桥300座。加快乡镇工业集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积极推进创建国家、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工作;70%的乡镇完成创建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