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绿色通道完善工程。按照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和公路、铁路、河道防护及消除污染、降噪除尘的要求,完善绿色通道。要求线路(界内沿线两侧与道路分车带)绿化全面达标,两侧林带连续不断、引导沿线承包户拓宽林带,林带外侧农田林网标准较高,沿线城镇、村庄绿化达标,可视范围内丘陵山地绿化达标。新建道路、河道全面建成绿色通道,重点更新、改造、完善县乡道路、乡村道路及各类河道的绿色通道,解决缺株断带和标准不高的问题。到2010年,全市基本实现绿色通道村村通。
(三)山区森林建设工程。有计划地实施山区纯林的林相改造,运用森林衍替规律,间伐透光、开启“天窗”、辅助造林,对环城侧柏山林,淘汰部分弱势侧柏,增加阔叶树比重;对其它人工山林和原生山林,淘汰部分“小老树”、增加适生乡土树种。丘陵山地实施人工绿化造林,根据不同荒山条件,实行低价、无偿拍卖或承包,明确使用权,活化荒山绿化机制,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破解荒山绿化的水、土难题,按照“山上绿树山下果”的模式,山上实行封山育林、雨季造林,坡度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同时禁止开山采石,恢复山体植被,治理、绿化石塘坑和岩崖峭壁。到2010年,全市丘陵山区林木覆盖率达95%。
(四)湿地植被拓展工程。按照防洪保安和减少水土流失的要求,强化湿地保护。重点保护微山湖、骆马湖等湖区湿地,积极保护采煤塌陷区、水库、黄河故道(大沙河)等各类湿地, 利用湿地周边堤坝、滩地和沿岸沙地、荒地植树造林,与防洪保安有冲突的围堰造田等一律退耕还湿,拓展湿地植被。新拓和更新的湿地植被以生态防护为主,兼顾发展经济,推广建设速生丰产林、干鲜果林、灌木林,提升湿地的林木长势、湿保效果和生态、经济效益。到2010年,境内湿地基本得到有效保护。
(五)林果基地调优工程。推广林农复合经营,引导农业结构调整,突出品种、质量,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新的商品林基地、干鲜果基地,生产优质、大径木材和绿色、有机果品。各林果产区实行品种更新、技术更新、特色基地建设、标准化无公害基地建设、全程质量控制、创名优品牌和定向生产加工需要的木材、果(叶)等措施,调整、优化林果结构,推进林果生产基地上档次、增效益。关注市场变化,开发替代杨树的速生丰产树种和干鲜果新品种,增强林果发展后劲。到2010年,全市速生丰产林规模基地和优质果品基地基本实现标准化。
(六)城市绿化创优工程。以城市(指徐州市、各县市城区)建成区、近郊区的生态建设为整体,规划强制插绿,见缝占空建绿,拆违拆旧扩绿,建设配套增绿,强化植物造景,创建绿化精品,提升城市品位。在城市边缘区、出入口、城市组团间等生态敏感区,建设生态防护林、隔离绿地、风景林地,以立体植物群落结构展现隔离带绿色景观;在城市建成区,按服务半径控规,新建、扩建、改建一批公园、广场、游园等核心林地,道路街道、居住区、单位庭院建设一批精品绿地景观。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