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总体上看,“十五”期间的国土绿化成效显著,但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比、与先进地区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城乡绿化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国土绿化总量偏低,布局不够合理。全市林木覆盖率与国内先进地区比、与发达国家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局部还有不少荒山、荒滩、荒地和缺少林网的“实心田”、缺树断带的“绿色通道”;小城镇绿化无法与苏南等地城镇相比,是我市城乡绿化中的薄弱环节。二是国土绿化档次不高,结构不够协调。城乡各类绿地林地精品不多、品位不高,档次较低、名气不大,植物景观多样性不够,风 景林地吸引力较弱,高标准农田林网比重较小。三是绿化造林机构较多,管理不够到位。国土绿化多头管理产生了工作上的交叉或盲区,绿线制度、“绿色图章”、绿化规章的管理和实施还有差距,挪用绿化用地、侵占绿地、毁坏林木、重栽轻管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十一五”国土绿化的总体框架
(一)总体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确立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立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围绕一个目标(建设“绿色生态徐州”),实施十大工程(农田林网升级、绿色通道完善、山区森林建设、湿地植被拓展、林果基地调优、城市绿化创优、小城镇绿化示范、村庄绿化改造、花木种苗配套、森林旅游观光),落实六项措施(宣传发动、义务植树、完善政策、增加投入、法制建设、组织领导),构筑绿色屏障,发展绿色产业,培育绿色文化,推进城市绿化上绿量、出精品、园林化,农村绿化上水平、出效益、产业化,提高全市国土绿化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实现“两个率先”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为中心,增加绿化面积,拓展绿色视野,满足现代人对绿视率、植物形态、季相色彩等景观多样性的需求,发挥绿化造林保持水土、增湿滞尘、降噪吸污等生态调节器的作用,增进人体、精神的舒适和健康,体现绿化造福社会、恩泽于民、惠及子孙的宗旨。
因地制宜:按照市域不同地形、地貌的起伏特点和气候的变化规律,充分利用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资源,结合现有的绿地林地基础,根据总体上均衡、合理的布局要求,分类型安排绿化造林,点、线、面结合,城乡绿化一体,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地系统的功能,创造有地方特色的绿色生态家园。
适地适树:根据市域天然植被分布规律、生物多样性的要求和不同区域、不同小环境的土壤、气候、水源特点,选择适应性、抗逆性较强的各种植物进行有机搭配,实行乔、灌、草相结合,木、竹、花相结合,常绿树种、落叶树种相结合,乡土树种、外来树种相结合,突出市树银杏和市花紫薇,科学合理种植,保证各类植物生长葱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