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人才能力建设有待加强。人才培养体制不够健全,投入机制不够完善,培训资源比较分散,培训形式较为单一,产学研一体化的机制尚未形成。相当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自主发展意识不强,缺少创新、创业的活力和动力。从人才产出效能看,“十五”期间全市申请专利2415个,授权专利743项,仅占全省2.6%。2005年全市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24.18%,与全省45.5%的贡献率相比差距甚远。
二、“十一五”人才发展背景、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战略重点
(一)发展背景
当今世界,人才在区域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才资源已成为赢得新一轮竞争优势的核心和焦点。随着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的迅猛发展,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启动,东北振兴计划的加快实施,特别是沿江、东陇海产业带的迅速隆起,人才流动加速。一些发达地区凭借其综合实力强、创业环境优、薪酬待遇高、政策体制活的优势,对人才构成强大的吸引力,我市人才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同时,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的重要时期,“十一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将达到3000亿,GDP将达到1120亿元,年均增长14.9%,特别是一批投资亿元以上项目的相继建成投产,必将迸发出对人才的强大需求,为我市人才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注入持续动力,也将对我市人才数量、人才结构以及人才素质和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紧密结合淮安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为主题,以人才引进开发为主线,以强化人才市场配置功能为主导,以人才队伍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充分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在加快淮安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积极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三)主要目标
根据我市人才队伍现状和《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十一五”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壮大人才队伍规模,改善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增强人才综合竞争能力,努力建设一支与淮安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具体目标是:
人才总量。到2010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7.7万人,年均增长率8.9%。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6.2万人,工程技术人才总量达到5.7万人,农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0.5万人,科学研究人才总量达到0.3万人,卫生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万人,教育人才总量达到5.2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