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积极发展信息交流无障碍。将无障碍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严格按照国家建设部关于《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和《城市无障碍环境设计》要求,依法建设无障碍环境。对没有建设无障碍设施的城市既有道路、建筑物、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无障碍改造。加大对已建无障碍设施的监督、维护和管理力度,发挥无障碍设施的应有作用。重视残疾人信息交流无障碍环境建设,市、县电视台在电视节目中要逐步增设字幕和手语译播,倡导在公共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览室,为盲人提供有声读物,在公共场所设置盲文标识,在窗口单位、服务行业推广手语,为残疾人全面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
(七)组织建设。以基层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组织体系。加强各类残疾人专门协会工作,发挥专门协会团结、教育残疾人的作用。加强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业务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助残志愿者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志愿者助残活动。
--完善乡镇(街道)残联组织建设。2008年底前,完成乡镇(街道)残联和村(社区)专职委员的聘用。重视培养、选拔优秀残疾人干部,充实各级残联领导班子。健全各类残疾人专门协会,建立乡镇(街道)残联残疾人综合协会,规范社区(村)残疾人协会建设。开展好社区残疾人各项工作,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残疾人工作组织体系。
--加强专业化服务队伍建设。根据残疾人事业发展需要,有计划地建立熟悉康复、特教、职教、训练、咨询、翻译等各种业务的专业服务队伍,研究指导针对残疾人的服务工作,并成为各级残联的技术资源和指导中心。
--不断壮大助残志愿者队伍。广泛进行社会动员开展“助残志愿者”招募和注册工作,建设一支热爱残疾人事业的志愿者队伍。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志愿者助残行动”,将参与助残志愿者服务活动引入各类学校的“德育工程”。
--加强残疾人工作者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残疾人工作者职业道德水准和服务能力,造就思想好、作风硬、能力强、素质高,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职业道德的残疾人工作者队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激发残疾人组织和机构的活力。定期对残疾人工作者队伍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加强残疾人各类人才的培养,建立残疾人优秀人才库,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为经济建设服务。
(八)机制创新。“十一五”期间,立足于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通过机制创新与完善,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相衔接、适应新形势下残疾人事业发展变化新趋势和新特点的发展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