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设施建设提升层次。市体育中心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各县体育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基本建成,所有社区和乡镇、行政村都建有健身场所。建设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县级国民体质测定站和乡镇测定点。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力争达2平方米以上,跟上全省步伐。
基层体育工作取得明显进步。县级体育工作有机构、有经费、有阵地、有专职人员,基层体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公共体育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体育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流动有序、充满活力的体育人才队伍,使各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我市体育工作的发展需要相适应。
体育交流开创新局面。体育对外交流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国际、国内影响不断扩大,努力提高承办省、国家、国际赛事的规模和质量。
二、大力推行全民健身计划
(三)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积极兴办公共体育事业,让更多的人享有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加快建设城乡体育健身场所,力争2008年每个社区和乡镇建有体育健身中心。加快实施“农村文体工程”和“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力争2007年实现村村有体育场地设施,并逐步向规划建设的农村集中居住点延伸。每个乡镇和社区建设文体活动中心或文体站,每个村建设文体室。健全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各县区建立体育总会、农民体育协会和老年体育协会,各乡镇建立农民体育组织和老年体育组织,并在行政村建立体育健身组织。广泛建立青少年体育健身俱乐部和社区健身俱乐部。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体育锻炼标准、体育人口统计等各项制度。大力推行体育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以及人人健身家家乐行动计划,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提高组织程度,扩大社会影响。办好全民健身运动会、老年人体育节、农民运动会、妇女运动会、职工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加强健身气功的推广和管理。
(四)重视全民健身品牌建设。大力倡导“健康第一”和“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理念,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机制创新、活动推进,在各县区创建有一定影响的全民健身品牌。大力发展假日体育、休闲体育,促进体育与文化、教育、旅游、休闲的紧密结合,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实施社会体育项目发展计划,创建一批体育特色之乡,繁荣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和特色体育项目。
(五)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强化政策导向,创新体制机制,完善评价体系,从资金投入、条件建设、师资配备、课程指导、督导检查等方面为学校体育工作创造良好条件,确保学校体育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改革体育教育和课余训练,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生机活力和吸引力,使青少年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完善以全市运动会为主体的大中小学生体育竞赛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