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把教育始终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不断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继续加大基础教育,积极发展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全市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9.8%以上。
继续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确保全市学前一年受教育率达到85%以上,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65%以上。适应城镇化发展的要求,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在市区新建1所高中、3所初中、4所小学,改扩建9所市区企业学校。“十一五”末,全市示范性小学、初中数量达到35所以上,小学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100%。坚持优质高中建设与薄弱学校改造相结合,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筹建西城区中学城。“十一五”期间新培育3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积极发展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快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改造升级步伐,努力实现与国内外名牌大学联合办校,到2010年在校生力争达到7000人。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以上。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市级教师继续教育学院。加强三门峡中专、职专、技校等各类职业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努力扩大招生规模,加速培养各类实用技术人才。继续办好电大、成人自学考试等各类形式的培训学校,发展成人继续教育,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市。
多渠道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按照国家、省加大教育投入的有关政策,落实市、县、乡(镇)财政用于教育的经费,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财政投资教育的比例。深化教育投资体制改革,拓宽非义务教育阶段经费来源渠道,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个人投资、捐资发展教育,改善办学条件。积极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进修培训,培养一批优秀骨干教师,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促进教育质量提高。“十一五”末,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全部具备合格学历,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0%以上。
第九章 继续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一) 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增强体制活力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要求,继续深化各个方面的改革,力争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形成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强力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体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殖。加快推进市政公用事业、交通、电力、水利等垄断行业改革,打破行业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引进竞争机制,加快市场化进程。“十一五”末,市属国有企业基本完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国有经济逐步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
深化农村改革,建立和完善支持保护农业政策体系。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户之间进行土地转包、转让、互换等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继续深化金融体制、粮食流通体制等改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制定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政策,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按照政企分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搞好市党校和行政学院设施建设,加强对公务员的政策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贯彻落实《
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政府对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决策程序,建立决策责任制和决策过错责任追究制。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透明度。加强政府债务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建立政府债务预警体系。推进市场化价格改革,充分发挥价格的调控作用。
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市场准入、资金筹集、人才引进、土地使用和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一是继续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政策引导、信息发布、人员培训、创业指导、法律保障等方面的服务,确保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创造有利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二是落实放宽市场准入的政策,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投资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共用事业等领域,拓宽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空间。三是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信用评价、技术信息等服务,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向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四是规范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管理,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健康发展。“十一五”末,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创新投融资体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认真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形成市场引导、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的新型投资体制。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规范政府投资管理方式,实施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制,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重大项目决策咨询论证制度;改革社会投资宏观调控手段,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固定资产投资后评估制度,提高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水平。放宽社会投资领域,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扩大社会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加强金融诚信建设,提高银行信用贷款比例,发挥商业银行对项目投资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培育资本市场,积极发展产权市场,逐步建立多种募集方式相互补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搞好灵宝黄金股份、金渠集团等企业上市工作,鼓励企业以股权融资方式筹集投资资金。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积极扩大利用社会资本。积极培育中小企业担保、投资咨询、信托服务等金融中介机构,提倡各类投资主体开办融资租赁公司、为民服务的理财公司。搞好项目储备和推介,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支持。
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继续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劳动力、技术、人才、土地、房地产等要素市场,进一步发展物贸市场,继续规范和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加强行政执法、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二) 全方位扩大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
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结合,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全面建设开放型经济,促进我市对外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到2010年全市经济外向度达到4%以上。
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继续贯彻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外贷款。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建立政策公开透明、行政廉洁高效、人人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环境,增强对客商的吸引力。进一步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委托招商、代理招商等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模式,为外商投资提供便利。强化利用外资产业导向,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我市煤电铝一体化开发、农副产品深加工、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业、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重点抓好天元铝业、中迈铝业、三门峡崤函高效农业综合开发、大华商贸物流园区等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加强同国外跨国公司、大财团的密切联系,努力争取跨国公司、大财团的战略投资。做好项目规划,积极争取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搞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发挥开发区在吸纳外资方面的示范作用。树立“市外即外”的观念,充分利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型的机遇,搞好产业对接,大力引进国内投资。“十一五”期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到5.1亿美元,比“十五”累计增长141%。每年引进国内投资力争达到5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