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以服务全市经济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金融业。建立健全信用体系,积极防范金融风险,创建金融安全区。积极发展票据、拆借、债券等金融市场,增强金融业创新能力,不断开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金融产品。进一步创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吸引市外金融机构到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机构。稳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步伐,搞活金融企业,增强融资能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加快发展各类保险业务,不断拓展保险领域,满足不同人群需求。“十一五”末,银行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380亿元和27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1%和8%;保险业务收入达到7.6亿元,年均增长4%。
  (六)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中介服务和房地产业
  搞好城镇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点规划建设,健全社区组织,拓展社区服务领域。鼓励社会各方面共同创办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业,推动家政服务、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托幼(老)养老、职业介绍等产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工程管理、法律、人才、劳动力、公证、仲裁、经纪、拍卖等中介组织,规范经营行为,完善服务体系,为企业经营管理、居民消费决策和社会信息沟通提供有效服务。全面推进中介机构与政府部门脱钩,打破行业垄断,加快服务的市场化步伐。健康发展房地产业。继续优化商品住宅供应结构,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积极发展健康环保和节能省地型住宅,引导不同层次的住房消费。规范土地市场,完善经营性土地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完善房地产一级市场,活跃二级市场,规范房屋交易管理。“十一五”末,城镇基本达到户均一套、人均一间、功能配套、设施齐全的小康住宅标准。

第七章 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 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建立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管理体制、利益导向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费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增长幅度。进一步稳定计划生育队伍,保证在机构改革中编制不减、结构优化、人员素质提高。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基层服务网络建设,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质量。到2010年,全市县级计生服务站50%达到国家优质服务站标准,乡所60%达到示范乡所标准,村室80%达到合格村室标准。认真落实计划生育的优惠奖励政策,加大对计划生育户的帮扶力度,帮扶率达到80%以上。深化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传播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和先进的生育文化,提高人口素质。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制度。严格限制非医学原因的性别鉴定,预防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十一五”末,全市人口控制在230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下。
  (二)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节能、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
  继续加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一是改进水资源利用方式。坚持统筹兼顾、标本兼治,蓄水、引水、节水并重的方针,保障饮水安全,提高用水效率。加强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建立健全合理的水价机制,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现有灌区节水改造,降低水资源消耗。实施取水许可制度,科学合理开采地下水资源。搞好中水利用规划和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处理回用率。二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严格实施《土地管理法》,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保护基本农田,有序推进义马煤炭开采沉陷区等损毁土地的复垦与整理,加大“空心村”、砖瓦窑、工矿废弃地的治理力度,综合治理“都市村庄”,盘活土地存量,保持全市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严禁毁田烧砖,积极推广新型墙体材料,2007年后城镇严禁使用实心粘土砖。三是加强矿产开发监督管理。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力度,增加有效储量,提高接续能力。加强矿产开采管理,坚决制止乱采滥挖等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行为,降低采矿贫化率。进一步搞好煤炭、铝土矿、黄金等重要资源整合,实现资源有限开发、有序开发和有偿开发,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四是积极实施资源产业替代战略,大力发展资源精深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及机械制造业,促进产业多元化,减轻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过度依赖,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促进资源循环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通过法规规范、政策扶持、科技推动、政府引导、示范带动、社会参与等措施,努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一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构筑循环经济产业链。在冶金、煤炭、电力、建材、农产品加工等行业,重点构筑采矿-发电-冶炼-加工制造-终端消费品的煤电铝及铝制品产业链、煤-气-化工产品的煤化工产业链、采矿-冶炼-精深加工的黄金产业链、苹果-果汁-果渣饲料-畜牧养殖的果品产业链。二是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广先进适用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大力推进贫矿、尾矿综合利用。加强煤泥、矿井水以及非金属矿产和共伴生矿产等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完善再生资源的回收、加工、利用体系,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三是积极开展以秸杆为重点的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沼气新能源。四是推进工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积极发展电厂余热供暖、煤矸石发电、铬渣发电、粉煤灰利用、果渣开发利用等,培育和催生一批循环经济重点企业和示范项目。五是树立循环经济的理念,加强循环经济试点县、市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搞好义马循环经济试点市和湖滨农副产品深加工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六是积极倡导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约、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循环消费的良好风尚,创建循环经济型社会。
  (三) 搞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高环境质量
  坚持“治理与保护并举,保护优先”的方针,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减轻资源、环境的承载压力。一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继续搞好“天保工程”、沿黄防护林、速生林基地建设和城镇及主要交通干线沿线、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绿化美化,积极推进生态示范区和生态示范县建设。二是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大力推行集中供热、集中供气,严格控制城区建设燃煤锅炉,所有燃煤发电机组完成脱硫改造,削减二氧化硫、烟尘排放量,确保全市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70%以上。三是强力推行清洁生产。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强对老污染源进行治理,严格控制新污染源产生,确保主要污染物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四是强化水环境治理。加强对重要河流断面、重点区域水环境治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药、化肥和污水灌溉等对农田和水体的污染;加强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确保水源安全。“十一五”期间,省控监测断面地表水质达到Ⅲ类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96%以上。加快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建成市区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处理场,2007年前建成三门峡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及义马、渑池、陕县、灵宝、卢氏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十一五”末,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5%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分别达到80%以上。

第八章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强化加快发展的科技和人才保障

  (一) 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引进人才步伐,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新世纪发展要求的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城乡技能人才队伍。到2010年,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1万人,人才密度达到4.8%,高级人才达到2800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比例,建立公正、公平、竞争、择优的人才任用机制。加强企业家队伍的培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充分利用国家、省优质教育资源和国外教育培训基地,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党政领导人才的培训。鼓励引导企业加强职工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者。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吸纳海内外各类优秀人才来我市创业。建立激励优秀人才的分配奖励机制,对一流人才加大重奖力度,激发人才潜能。积极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分配激励和约束机制。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才能发挥的优良环境,真正使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科技实力和产业技术水平。积极鼓励和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强化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开发体系。五年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加强政府对科技资源的动员与组织,改进科技资金、科技项目实施机制,落实科技人员以知识、技术、成果、专利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泛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科学技术普及,保护知识产权,推动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科技市场和民营科技企业,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步伐。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市科技中心。多渠道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科技领域,提高财政资金投入科技事业的比重。“十一五”末,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5%左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5%左右。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