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扩大劳务输出、引导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来抓,促进劳务经济在“十一五”期间有较大的发展。加快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乱收费,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严厉查处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随意延长工时和劳动环境恶劣等问题。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加强劳务输出培训体系建设,搞好外出务工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务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务中介组织,加强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引导农村劳动力由自发输出向有序输出转变。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的跟踪服务,帮助外出务工人员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积极实施“回归工程”,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成功人士返乡投资创业。大力发展建筑、运输、农产品加工、信息服务等农村二、三产业,拓展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就业空间。“十一五”期间,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业劳动力25万人,务工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40%以上。
(五) 搞好扶贫开发,扶持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实施开发式扶贫方针,积极探索和建立开发式扶贫的长效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帮扶力度,扶持贫困地区尽快实现脱贫致富。继续加大对国家扶贫开发县卢氏县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以工代赈、扶贫开发等专项资金,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人畜饮水、交通、教育等基础设施和扶贫开发产业化项目,提升“造血”功能,加快脱贫步伐。积极采取多渠道筹资、多方式帮扶的办法,帮助非贫困县的贫困乡、贫困村的贫困人口,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生产和劳务输出等途径尽快实现脱贫致富。积极探索搬迁式扶贫的路子,对生存条件恶劣的深山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整体搬迁、异地致富。“十一五”期间,努力使全市剩余的17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第六章 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质量和水平
围绕增加就业、扩大消费,加快商贸流通、餐饮、公用事业等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大力发展交通、旅游、物流、信息、金融、保险和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强服务业的竞争力,使服务业发展成为我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十一五”末,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67亿元,年均增长10.8%。
(一) 建设综合运输体系,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利用社会资金,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搞好协调服务,配合国家建设郑州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及站点,确保2008年建成投运。落实建设条件,开工建设三门峡至淅川高速公路辖区段,构建高速公路“十字架”。积极配合国家、省完成310国道三门峡辖区段改造,达到一级公路标准;改扩建209国道灵宝川口至卢氏杜关段,达到二级公路标准。完成省道322线栾卢交界(皮皮岭)至卢氏县城、省道250线灵宝市至卢氏木桐段、石段河至官坡段、省道331线卢氏五里川至官坡至豫陕交界段、省道314线渑池仁村至三门峡市区段、省道318线洛宁至宫前至三门峡段、省道246线南村至渑池与新安县交界段等公路改造工程。建成渑池白浪黄河公路大桥,打通市域东部与山西的联系通道。“十一五”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79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312公里,干线公路1159公里,县乡道路3740公里,村道4584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93.3公里。建立完善的农村公路“建、管、养”机制,抓住国家支持农村公路建设的有利机遇,积极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进程,改善农村交通状况。“十一五”期间,新建和改建县乡公路3210公里,实现行政村村村通水泥(油)路。同时加快运输场站建设,提高综合运输能力。“十一五”期间建成市级货运站3个,县级货运站3个,市级高速公路客运站1个,乡级客运站14个。各县(市)建成与运输能力和运输需求相适应的货运站场,各乡镇建成公交场站,使我市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
(二) 发展特色旅游,培育新的支柱产业
充分利用我市自然山水特色鲜明、气候类型多样、黄河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众多和地处国家黄河黄金旅游线路的旅游业发展优势,高起点规划开发和整合旅游资源,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集中力量培育精品旅游景点和特色旅游品牌,逐步把我市建设成为以黄河文化、自然山水为特色的旅游名市。“十一五”末,全市旅游及相关产业总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
加快精品景点建设。继续坚持突出重点、打造精品的原则,集中力量开发具有较强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旅游项目,培育旅游拳头产品。“十一五”期间,突出搞好特色景区发展,在巩固提高三门峡峡谷大黄河漂流、虢国博物馆、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黄帝铸鼎原、甘山国家森林公园、亚武山国家森林公园、陕州风景区等旅游景区的同时,重点搞好仰韶大峡谷、豫西大峡谷、三门峡温泉度假区、玉皇山国家森林公园、熊耳山空相寺等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建设,积极筹建虢国博物馆二期工程。围绕渑池八路军兵站等革命历史遗迹,发展红色旅游。“十一五”期间,函谷关、豫西大峡谷、仰韶大峡谷和玉皇山国家森林公园达到国家AAAA级景区标准,亚武山国家森林公园、熊耳山空相寺风景区、黄帝铸鼎原、鼎湖湾风景区、女郎山风景区等达到国家AAA级景区标准。
大力开拓旅游市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种手段,建立完善旅游市场营销网络,加强精品旅游区(点)宣传促销,集中力量推出2-3个旅游知名品牌,提高三门峡旅游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国内市场重点开发包括本省和山东、陕西、山西为主的一级客源市场,积极拓展包括河北、湖北、安徽、江西以及北京、天津、上海等省市为主的二级客源市场,兼顾其他省份及地区三级客源市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日本、港澳台客源市场,大力拓展韩国和东南亚客源市场,强化对欧美客源市场的开发。“十一五”期间,争取招徕入境游客7.08万人次,比“十五”增长22.5%;国内游客1800万人次,比“十五”增长57.7%。
加大旅游业投入,提高旅游产业素质。充分发挥政府投资主导作用和企业投资的主体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和个人多渠道投资旅游产业开发,加强旅游“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中薄弱环节的建设,不断提升旅游设施的品位和档次。“十一五”末,全市旅游星级饭店达到30家,国内旅行社达到30家,争取有2家升为国际社。大力开发旅游产品,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达到6家以上。开通卢氏豫西大峡谷、灵宝亚武山、函谷关、甘山、渑池仰韶大峡谷等五条旅游专线。加强旅游业人才培养和对旅游市场的监管,规范从业行为,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 整合资源,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和商贸流通业
继续发展和完善各种商品批发零售专业市场,引进新型业态,整合改造市县商贸网点,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化流通组织形式,引导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企业强化服务功能,拓展服务范围,逐步发展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把三门峡建成全省重要的区域性中心物流结点。在东城区,改造湖滨商场,建成建业新天地购物广场和大华物流配送园,形成市区大型商务中心。在西城区,依托陇海铁路、郑西高速客运、连霍高速、三淅高速交汇聚合的优势,建设综合物流园区,形成集市场信息、仓储、配送、多式联送、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在灵宝市,发挥果品资源优势,建设果品交易中心。在渑池和义马,建设工矿产品集散中心。在卢氏建设中药材、食用菌等土特产品交易中心。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社,发挥供销社在农村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十一五”末,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2亿元,年均增长12%。
(四) 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
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继续加强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构筑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信息平台。加快中心城市宽带接入网和城市间宽带光缆干线网建设,整合网络资源,加快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通,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拓宽信息服务领域,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和以IP网络为基础的多媒体应用,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有偿使用。以省级百户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加强信息化法制建设,健全完善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五) 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