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五) 消除城镇化体制性障碍,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二元制”管理模式,推行按实际居住地进行登记的户籍管理制度,实行城乡一体化管理。凡在城镇有合法职业、有稳定生活来源、有固定住所(包括个人购房和协议租房)的以及投亲靠友、上学的外来人口,经申请均可以办理城镇户口,取消城镇增容费或其它费用,在入学、参军、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当地居民享有同等权利。进一步完善城市养老保险制度,制定灵活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对失地农民实行“土地换社保”政策,土地补偿金优先用于交纳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将农民工统一纳入城镇社会统筹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体系,城中村和郊区转户农民,可按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到2010年,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面达到98%以上。改革城市基础教育体制,按照流入地政府负责、公办中小学校接收为主的原则,切实解决农民工等外来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使其在收费和管理上享受城市学生同等待遇。

第五章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继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只予、不取、放活”的方针,强化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以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十一五”末,农业增加值达到42亿元,年均增长5%。
  (一) 继续调整农业结构,建设六个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充分利用我市山区面积广、土地和气候类型多样的条件,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进种养业向适宜区转移,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建设果品生产基地。在黄土塬区、丘陵和浅山区,重点发展无公害优质苹果、大枣、草莓、蜜桃等特色果品和专用果品,建设50万亩无公害优质苹果生产基地、10万亩以SOD苹果为主的功能苹果基地,20万亩加工型专用果品基地,5万亩小杂果等特色果品和专用果品基地。“十一五”末,果园面积达到200万亩,产量达到11亿公斤以上。
  --建设畜牧养殖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草食型、节粮型畜禽养殖,积极发展特种养殖,建设养殖小区和龙头企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加快推进牧草联动发展,建立50万头瘦肉型猪、30万头优质肉牛、30万只优质肉羊、5000头高产奶牛和50万亩草业基地。充分利用黄河滩涂、坑塘、水库等水面,建设水产品养殖基地。大力培育卢氏鸡、绿壳蛋、观音堂牛肉等地方名优产品。“十一五”末,肉、蛋、奶、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10万吨、6万吨、3万吨、6000吨。
  --建设林业生产基地。按照“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永续利用”的方针,积极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速生丰产林基地等重点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完成人工造林8万公顷,飞播造林1.67万公顷,封山育林4万公顷,公路绿化1000公里;新增有林地面积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6.7%。
  --建设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在卢氏浅山区和陕县、渑池丘陵区,建设优质烟叶生产基地,扩大“三门峡牌”优质烟叶生产规模。“十一五”末,烟叶种植面积达到26万亩,产量达到3500万公斤左右。
  --建设蔬菜生产基地。在城市近郊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建设20万亩无公害大田蔬菜、6万亩温棚蔬菜生产基地;在卢氏山区和灵宝南部山区,建立5000万袋优质代料香菇、2000万袋代料黑木耳和1000万袋珍稀菌类的名优食用菌生产基地。“十一五”末,蔬菜总产达到7.5亿公斤,食用菌鲜品产量达到10万吨。
  --建设中药材生产基地。按照“保护野生资源,发展地道药材,抓好规范种植,培育壮大龙头”的发展思路,积极搞好中药材的规模化种植,在卢氏、灵宝、渑池浅山区等地建立30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和30万亩野生连翘保护基地,在渑池南村建设万亩玫瑰种植及加工基地。
  粮食生产要继续调整结构,稳定种植面积,发展规模经营,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品种,压缩普通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十一五”期间,粮食产量稳定在4.5亿公斤。
  (二) 提高农业科技和组织化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应用和转化步伐。积极加强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大力引进和推广农畜水产优良品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作物保优节本标准化生产技术、旱作节水技术、生物技术、农产品储藏保鲜和加工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扩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覆盖面。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和科学养殖技能。加强灵宝、陕县、渑池、湖滨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十一五”末,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左右。
  继续加强农业信息化、标准化和机械化建设。围绕“市级抓提升,县级抓巩固,乡镇抓服务,村组抓延伸”的思路,重点抓好电脑网络、电视节目、电话热线、服务大厅“三电一厅”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增强信息服务农业功能。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继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和动植物重大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和质量追溯制度,加强优质农产品品牌和原产地认证工作,努力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实用农业机械,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十一五”末,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72%左右。
  积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大力发展技术服务、销售中介、农资供应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按照“公司加基地、基地联农户”模式,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十一五”末,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0家以上,5000万元到1亿元的达到15家以上。
  (三) 加强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要求,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整体面貌。
  加强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建设的新途径、新办法,加强山区、丘陵和黄土旱塬区微积水工程、井灌工程建设,搞好窄口灌区、涧里灌区、沟水坡灌区、红线渠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建成灵宝卫家磨水库、渑池西段村水库和中里坪水库,做好槐扒提水二期工程、陕县山口水库和渑池胡洼、陕县王彦、灵宝盘东、湖滨区王官提灌站的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十一五”期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9.7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9.3万亩。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十一五”期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0平方公里。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解决好农业灌溉和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一五”末,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乡镇达到90%。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太阳能利用等可再生能源。“十一五”末,全市农村沼气池总量达到9万户,重点乡村沼气普及率达到60%以上。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力度,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搞好村庄规划和建设,优化村庄布局,重点建设中心村,合理归并自然村,引导农村住宅建设适当集中,统筹建设供水、电力、道路等设施,建设一批新农村示范村。
  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建立健全以农业科技服务为重点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教育设施与师资队伍建设,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贯彻实施中央“两免一补”政策,力争“十一五”末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改造建设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合理配置农村卫生资源,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提高农村医疗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推进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继续完善农村通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扩大有线电话、移动电话、有线电视和宽带网入户率。建立和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积极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完善农村困难救助制度,积极推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社会进步,提高农村文明程度。
  (四)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