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重点发展中心城市,大力发展副中心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构筑各具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创新城镇建设和管理体制,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十一五”末全市城镇人口达到110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8%左右。
  (一) 加快城镇体系建设,构筑310国道沿线经济隆起带
  加快建设以三门峡为中心,以渑池、义马和灵宝为两翼,以卢氏为南部中心点,以沿路、沿边小城镇为纽带,东、西、南相互呼应,经济协同发展的城镇体系。重点构筑以310国道为主轴的城镇集聚带和经济隆起带,使其成为对市域经济社会发展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经济增长极,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
  发展壮大中心城市。以《三门峡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以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快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步伐,逐步拉大城市框架。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行政区划,保留陕县建制,设立西城区,将大王镇、原店镇、大营镇、交口乡纳入城市管理体系,改为街道办事处(社区)。提升和完善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对东城区进行内涵挖潜和改造提升,市内工业逐步退出,积极发展商贸、金融、文化、旅游、信息及中介服务,把东城区建成行政、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强化西城区外延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建设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电力、铝工业、建材、矿泉水加工和休闲度假、疗养、娱乐等产业。市区中部沿快速通道两侧重点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和大型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区域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营造宜人居住环境。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文明城市为契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确保2007年通过国家级园林城市的验收。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步解决“都市村庄”问题。加快国有市政公用行业产权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推行特许经营。重点搞好集中供热(气)、环境治理和城市供水三大工程。加快三门峡市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建设进度,改造和完善污水管网,实现城市雨污分流;尽快开工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减少垃圾污染;做好中水利用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建成陕县第三水厂,加快实施卫家磨水库引水工程,全面改善城市饮用水质量。继续抓好城市生态大环境建设,加快南山、北岭和城市绿化、美化,建设最宜人居住的生态示范城市。“十一五”末,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49平方公里,人口力争达到50万人;市区安全供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建成煤气输配管网和城市集中供热管网,集中供热、供气普及率达到8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
  加快发展副中心城市。义马、渑池城区要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业联动、共同发展”的原则,统筹建设道路、供水等重大工程,发挥煤炭、铝资源综合优势,依托特色工业基础,建设能源、煤化工、铝工业基地,加快要素市场一体化进程,尽快实现城区对接,形成市域东部迅速崛起的新型组团式中等城市。“十一五”末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力争达到30万人。义马市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要继续完善城乡一体化实施规划,整合土地资源,统筹规划城乡建设,通过探索和实践,在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起到表率作用。加快城市的绿化和美化工作,确保2007年通过省级园林城市验收。灵宝市要利用省重点支持示范市和扩权县(市)的有利条件,重点发展黄金和铜、铅、硫等各种伴生矿产的采选炼及加工、果品生产加工、旅游等产业,继续加快城市北区开发和老城改造,不断完善城区功能,形成市域西部辐射周边的中等城市,确保2007年通过省级园林城市验收。“十一五”末建成区面积达到2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力争达到23万人。卢氏县要充分利用国家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政策,发挥林木资源丰富、山区面积广阔和气候条件独特的优势,重点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优质烟叶生产、中药材种植加工和休闲观光旅游等产业,按照“一城三镇”的框架,加快推进县城新区开发和老城改造,重点发展五里川镇、官道口镇和杜关镇,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继续改造和美化老城区,加快城南新区建设,扩大城区面积,逐步成为市域南部的经济中心和旅游中心城市。“十一五”末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力争达到10万人。
  大力发展小城镇。310国道沿线城镇带东起渑池县洪阳镇,西至灵宝市豫灵镇。包括义马市、渑池县、陕县、湖滨区、开发区、灵宝市城区和23个乡镇,占全市乡镇总数的37.1%;总人口132.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9.9%。要重点发展产业重镇和中心镇,积极发展一般镇,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特色鲜明、组合有序、层次分明的城镇体系。到2010年沿线城镇带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
  渑池县洪阳镇、英豪镇,陕县观音堂镇,灵宝市大王镇、阳店镇、阳平镇、豫灵镇、故县镇、卢氏县杜关镇、五里川镇10个重点镇,要根据区位优势、经济实力、影响范围等条件,加强要素集聚,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并通过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强经济辐射能力,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分工明确的区域重镇。到2010年,镇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镇区人口达到1-2万人。
  (二) 强化城镇产业支撑,提高就业吸纳能力
  根据资源组合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确定城镇产业分工和职能,发展城镇经济。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要继续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发展高技术产业和附加值较高的制造业,壮大支柱产业,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就业吸纳能力。小城镇建设要继续坚持“产业建镇、产业立镇、产业兴镇”的方针,加快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上要主动与中心城市进行对接,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大工业配套产业、服务城市产业和联系城乡的中介服务业。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各类专业市场等农村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为小城镇建设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三)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功能
  适应城镇发展规模扩大的需要,面向未来,统筹规划,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增强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树立经营城市理念,鼓励企业、个人以及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建设、经营、管理城镇基础设施,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市场化步伐。
  加快城镇交通体系建设。加强城镇道路交通网络建设,提高城镇间通达能力。副中心城市和重点发展的产业重镇、中心镇要着重搞好城镇出入口与公路、铁路的连接,建成高速铁路客运站与主干道和主要城区的接线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间快速公路系统,建设市区至灵宝、市区至义马的城际快速通道,连接东部经济区和西部经济区,营造半小时经济圈。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市道路、立交、停车场及行人过街桥涵,确保城市交通安全。
  加快城镇给排水、能源供应和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建设市、县、镇城市供水工程,“十一五”末全市城镇日供水能力达到64万吨。继续完善城镇电网体系,全面完成县城电网改造工程。加快城市集中供热管网建设,“十一五”期间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全部建成煤气输配管网和城市集中供热管网,市、县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50%以上,燃气入户率达到60%以上。加快城域之间信息骨干传输网和信息平台设施建设,建立方便快捷的信息平台。
  加快建设城镇绿地系统。加快推进沿黄城市防护林和中心城市生态区建设。统筹规划建设城镇绿地系统,搞好居民居住区、工业区、城镇道路、广场绿化,合理设置街心花园、休闲绿地、公园等城镇绿色保护区,大幅度提高绿地覆盖率,打造园林城镇、绿色城镇、环保城镇、生态城镇,建设最宜人居住城镇。“十一五”末,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
  (四) 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城镇运行效率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目标方向,编制城市(包括县城和镇区)详细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科学确定城市(镇)性质、发展方向、人口和用地规模,界定城市中的功能分区。加快城市建管体制改革,统筹规划建设城市道路、沿街景观、路面设施、小品、绿化、地下管线,做到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严格查处各类违规建设项目。积极推进供水、供气、供热、供电、垃圾与污水处理等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企业化经营。改革城市管理模式,逐步实行城市管理领域的集中行政执法体制,在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全面推行社区管理模式。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