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第二章 “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 发展环境分析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一方面我市将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产业结构将加速调整,消费结构将加快升级,市场经济体制将更加完善,开放型经济将不断发展,经济增长空间将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受各种问题和矛盾的制约,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重大的战略调整期,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将面临较大的挑战。
  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我市经济发展将面临许多新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一是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向纵深推进,国际之间、地区之间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步伐将逐步加快,有利于我市发挥区位、资源、市场和劳动力优势,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促进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体制性障碍将进一步消除,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将进一步完善,整个经济社会将更具活力和效率,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加宽松的体制环境。三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河南中原崛起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我市获得国家、省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四是近年来我市围绕能源、铝工业、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培育了一大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有利于我市经济在一个较高和较好的基础上加快发展。五是省、市相继制订了一系列发展县域经济的政策措施,有利于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六是市委、市政府改革与发展的思路清、方向明,广大干群信心足、干劲大,全市上下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严峻挑战。一是我市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在新一轮经济增长期内,各地百舸争流、竞相发展,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将更多地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流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越来越处于劣势位置,发展任务十分繁重。二是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将继续在土地、信贷等方面实施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而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多的瓶颈制约和新的难度。三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的结束,我市传统的管理体制、粗放的增长方式和现有的产业结构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承受的压力会增大。四是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以后,既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如果处置失当,将会面临较大的社会稳定压力。
  (二) 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的总要求,我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跻身中原崛起第一梯队和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突出加快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两大任务,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维护稳定,狠抓落实”的工作大局,大力实施“扩大开放,依托提升,优化结构,项目带动”发展战略,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为保障,奋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三)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经济较快健康发展。“十一五”末,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90亿元(2005年价),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5%,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3.5%,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0.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5695元(折合3187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5亿元,年均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2亿元,年均增长12%;进出口总额达到3.04亿美元,年均增长14.7%;五年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5.1亿美元;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十一五”末,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为7.1:64.6:28.3;五大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2.5%,比“十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比“十五”末提高14个百分点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8%左右,比“十五”末提高8.7个百分点;农业劳动力占全市劳动力总量的比重由“十五”末的54.2%下降到48%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5%左右,比“十五”末提高5.7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795公里,比“十五”末新增2460公里;五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0平方公里;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8.9万亩,比“十五”末新增19.7万亩;城乡文化、娱乐、体育教育设施继续增加,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供排水、供热、供气、供电和治理污染的基础设施基本满足实际需要。
  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继续稳定人口低增长水平,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下,总人口控制在230万人以内;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46.7%;市区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70%以上;县(市)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饮用水水源切实得到有效保护,城乡居民饮用水水质进一步改善;能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十一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130元,年均增长8.5%;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平方米,比“十五”末增加1.6平方米;城镇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比“十五”末增加1.0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10元,年均增长8%;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4420元,比“十五”末增加5440元,年均增长10%。
  社会事业发展进步。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末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以上。基本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更加和谐进步。
  (四)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推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把发展作为富民强市的根本性举措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紧紧抓住各种发展机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加快发展步伐。坚定不移地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主要载体和推动力量,推进经济总量快速扩张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努力使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继续走在全省的前列。
  --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围绕优势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扩大产业集群。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产业、优势区域集中,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实力较强的产业基地。加快资源型、原材料型工业向加工制造型、高新技术型工业转换,切实提升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高效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增长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坚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努力解决限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科技问题。建立健全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全社会劳动者素质。加速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引进步伐,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和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坚持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以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进一步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城镇化步伐,构筑具有我市特色的城镇体系,提升城镇的凝聚、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营造更具发展活力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环境。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创建服务型政府,形成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的体制和机制。继续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切实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公共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加强利益协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增强社会和谐基础。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