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三政〔2006〕2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已于2006年1月11日经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六年六月十六日

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2006-2010年)时期,是我市经济结构优化、社会结构转型、城市功能提升、体制机制完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依据《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三门峡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编制切合市情的《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统一全市人民思想,明确奋斗目标,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章 “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2001-2005年)时期,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全市“加快发展、维护稳定、狠抓落实”的工作大局,强力实施“扩大开放、依托提升、优化结构、项目带动”发展战略,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努力转变增长方式,加强薄弱环节建设,深化体制改革,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35.2亿元,“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3.1亿元,年均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02.3亿元,年均增长13%;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99.8亿元,年均增长9.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76美元(按2005年末汇率1:8.0608折算,下同),比“九五”末提高943美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82美元。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63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5.7%。进出口总额达到1.5亿美元,年均增加2350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6.5亿元,年均增加6.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484.5亿元,比“九五”时期累计投资增加1倍以上。一大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增添了后劲。
  (二) 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经济结构趋于优化。五年来,第一产业在总量增加的同时,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13.4%下降到2005年的9.9%,年均下降0.7个百分点。经济作物比重达到50%以上,比“九五”末提高14个百分点,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果、牧、林、烟叶等八大地方特色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全市农业开始向规模化经营、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方向转变,现代农业生产格局初步形成。第二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52.4%上升到2005年的60.3%,年均提高1.5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43.8%提高到56.1%,年均提高2.4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00年的3.5%提升到9.3%。能源、铝工业、煤化工、黄金生产加工、林果生产加工大产业的产品链条进一步拉长,精深加工产品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五大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0%左右,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第三产业比重保持在29%到34%之间,交通运输、仓储及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比重下降,邮电通信、房地产、社会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比重上升。非公有制经济在结构调整中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12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9%;入库税金达到10.9亿元,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65.5%。
  (三)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高起点编制了符合市情特点的《三门峡城市总体规划》和《三门峡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镇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城市布局趋于合理,“一主两副一点”的城镇格局已经形成,城镇规模扩大,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2005年底,城镇化率达到39.3%,高出全省8.6个百分点。中心城市(包括西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年均增加1.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增加到40万人。涧河治理工程、沿黄(河)公路、西区的规划和建设、陕州大道、310国道立交桥的建成,将一城三区有机连为一体,拉大了中心城市框架。城市道路、火车站改造、涧河公园、湖滨广场、陕州风景区、高阳山风景区、虢国博物馆、南山公园、天鹅湖景区、青龙涧河和仓龙涧河蓄水大坝等一批项目的建设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创建,凸显了自然山水生态城市风貌,提升了中心城市品位。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副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凝聚和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义马和渑池城区向对接发展,东部组团式城市雏形显现。灵宝市成功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北区开发初见成效。卢氏县通过洛河滩区治理拓宽了城区面积,并获得了国家绿化城市认证。
  (四) 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对外开放取得新的进展。国有企业、农村税费、粮食流通、投融资、财政、行政审批制度等各项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90%以上,在全市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率先在全省实行投资项目核准制、备案制,成立了财政统一支付中心,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环境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引进省外资金200亿元以上,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1亿美元,引进美国杰德、英国开曼、香港先锋等20余家世界著名企业到我市投资兴业。“十五”期间,全市与国外2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科技往来关系,有165家企业取得了自营进出口经营权,五年累计实现出口创汇4.63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6.4倍,年均增长43.7%。机械、电子、铝合金轿车轮毂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逐年上升。湖滨果汁、天元铝业成功实现境外上市,金渠集团在柬埔寨王国取得黄金开采权,义煤集团、灵宝黄金股份公司等进军西部地区,“走出去”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
  (五)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技推广和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五年累计组织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500余项,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90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1项,省级近20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左右。全市拥有各类人才达到9万人。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普九”提高目标顺利实现,五年累计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23.7万平方米,改造各类学校518所,小学、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入学率均达到100%。三门峡市一高、灵宝市一高、三门峡市一中、灵宝市实验高中成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中高等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五年累计改造乡镇卫生院40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逐步完善,医疗救治水平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4.5‰,人口素质显著提高。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环保、民政等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六)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3万人,全市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连年控制在4.5%以内。“两个确保”得到巩固,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率、社会保险费代缴率均达到100%。建立了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险种齐全、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险体系,2005年全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达98%以上,失业职工参保率达90%以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71元,五年平均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5元,五年平均增长6.3%。五年累计脱贫7.9万人。
  经过五年的发展和建设,全市国民经济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进入了全面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但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不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比较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仍很艰巨。二是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大,接替产业发育不足,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愈发突出。三是现代企业制度尚未根本建立,缺乏大企业、大集团,在日趋激烈的全球性竞争中体制优势不明显,核心竞争力不强。四是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五是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能力弱,产品技术含量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六是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有拉大的趋势,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还不太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潜在一些不稳定因素。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