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社会发展
(1)农村饮水。针对我市羊山、龙塘等地区饮水难问题,开展火山岩地区水源勘测技术、低压无塔供水技术、水净化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推广示范工程。将其作为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本着“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突出重点”的原则,采取省支持,市、区配套,群众集资等方式,兴建各类饮水工程。计划从2006年起,3年内基本解决羊山、龙塘等地区饮水难的问题。
(2)信息化建设。按照“统一规划、资源共享、节约成本、按轻重缓急分步实施”的原则,修订全市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着手推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有机结合,建设全市统一的“城市数字化管理基础平台”,在此平台上各部门开放各自行业的应用系统,逐步做到全市信息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强信息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建设海口市城市数字化管理基础数据库,采用数据仓库、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技术,建立各种信息决策支持系统,及时提供各种信息咨询与服务,共享信息资源。提高广播电视事业科技水平,在有线电视网中大力普及集公共传播、信息服务、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终端,同时推广具备移动、交互功能的综合信息业务终端,为广大农村用户提供低成本、易维护的广播影视接收终端。在全市选择10家不同层次的示范企业,加强企业内部信息的集成,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MRP-Ⅱ/ERP)、快速原型制造(RPM)等基础信息化建设。
(3)公共安全。建设海口市公共安全保障、预警和应急系统,建立公共安全检测、监测、预测、预防、预警、应急反应与决策等关键技术体系;建立公共安全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为遏止犯罪率明显上升趋势,大幅度降低特大事故次数及自然灾害影响,有效控制食品污染和外来有毒有害物质入侵上升势头,提供先进的科技支持。
(4)医疗卫生。推动医疗卫生科技进步,积极配合“海口市卫生院改扩建工程项目”,力争在一些重要疾病的防治技术上有较大的突破,努力提高全市疾病防治技术水平,预防、诊断、治疗重大、多发病,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开展控制重大传染病,地方病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寻求控制传染病、限制地方病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开展意外伤亡、重大灾害与职业危害的救治与防治技术研究。
(5)防灾减灾。尽快建设全市预警信息系统、海口农居地震安全工程,以重大自然灾害防御技术为重点,开展灾害性天气、气候、地震、海啸灾害预报、监测、防御等技术研究,城市减灾防灾预警服务系统等重大技术问题研究,以提高社会防灾抗灾的应急能力和总体能力。以防范城市和工业重大事故为重点,研究开发对地震、火灾、爆炸、化学品泄露等多种事故的风险分析及安全评价及应急技术,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技术水平,促进安全科技产业化的发展。
(6)人口和计划生育。以建设海口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为基础,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计划生育新技术,不断提高我市计划生育科技水平,切实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为优生优育,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服务。完善和改进现有避孕、节育技术,重点加强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有选择地开展辅助生育技术研究。开展生殖健康的流行病学和优生优育研究,针对我市遗传性疾病发病状况,开展人类遗传资源调查和遗传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技术研究;研究常见染色体病的产前筛盏、诊断方法与技术,减少出生缺陷。
四、对策与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
1.健全科技创新工作领导责任制
市委、市政府成立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建立市、区党政领导干部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制度,把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列入干部任期目标。努力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2007年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2.充分发挥科技顾问委员会在全市自主创新中的咨询、指导作用
在原有科技顾问委员会的基础上增聘对本市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贡献或有重要见解的专家学者充实委员会,制订工作细则,定期召开会议。重大决策听取专家咨询意见。要加强科技管理程序规范化、手段现代化的建设,不断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水平。
3.建立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网络
进一步加强区级科技部门建设,健全机构,配足配齐人员。科技部门要主动协调,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与配合,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科技力量,共同推动我市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
(二)大力引导和整合全市科技创新资源
1.加强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
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创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等民间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全方位地为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提供管理、技术、市场营销、信息、人才、财务、金融等方面的科技公共服务,促进科技成果有效、便捷流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2.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全市科技创新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