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善建立三大科技基地
1.海口国家863生物医药成果产业化基地
以海口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为载体,以新药成果转化为核心,以完善产业链为纽带,整合基地内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资源,逐步引导制药企业向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研发及产业化目标逐渐从仿制和改变剂型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本地资源优势的生物制剂、海洋制剂品种发展,建设国家新药临床前安全评价中心(GLP认证)、药物传递技术服务平台、海洋药物开发平台、南药开发平台、黎药开发平台、基因工程药物开发平台。力争到“十一五”末期医药研发成果产业化率达到70%,医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
2.都市型农业科技研发示范基地
以扶龙头、创品牌为抓手,高起点建设生态农业研发示范基地,不断扩大无公害蔬菜、养殖、花卉栽培等农业研发示范基地的规模,努力增创我市无公害热带水果、水产品、绿色瓜菜、畜产品和热带花卉品牌。创建省级星火科技示范园,组织申报和创建国家星火科技产业带。以重点领域的技术瓶颈为突破口,组织海大、热农两院、省农科院、市农科所等单位开展联合农业科技攻关,重点解决农产品季节差、无公害、深加工、农业循环经济等领域的关键性技术问题。抓好优质高产动植物新品种快繁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农产品贮藏、保鲜、包装技术、沼气综合利用技术、节水节肥节药增效技术、农业质量标准和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抓好种质资源调查、分类、保护等工作,充分挖掘本地种质资源,通过提纯复壮、嫁接等先进手段繁殖新、优品种。
3.热带海洋生物研发转化基地
紧紧抓住海洋生物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大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海南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优势,依托现有技术和产业基础,建设热带海洋生物研发转化基地,重点发展海洋生物产业,加快海洋医药和功能食品研发,研究鱼虾原种保护、人工繁育与病害防治、网箱养殖及孵化等技术。开展海洋药用生物活性物质筛查与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研究开发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等技术。引进示范推广水产品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罗非鱼、东风螺、鲍鱼、石斑鱼等品种的优良品种及配套养殖技术,初步形成我市生物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加快构建五大科技平台
1.科研开发平台
依托我市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及科技企业,积极借助外地大院大所的合作,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以科研经费为杠杆,以科技项目为纽带,以“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协作网”为载体,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应用现代化最新技术和手段进行研究开发,最大可能地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最终建立一批开放性重点实验室等,搭建起海口市科技创新的技术研发平台。
2.成果转化平台
以海口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海口国际现代生物技术论坛为依托,完善和强化全市科技创业孵化体系,在生物制药、南药开发、电子信息等领域,重点跟踪扶持和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培育孵化一批科技成长型企业。针对我省科研力量相对内地较弱的薄弱环节,积极谋划与内地大学及科研院所合作搭建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大学产业院)。积极帮助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申请科技贷款,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争取国家、省科技经费支持,同时以市科技三项经费为配套,组织实施好我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3.农业科技服务平台
重点建设农业科技服务“110”智能网络系统、电子农务系统。并以此为平台,加快实现农业信息化。在农村,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为重点,在制种、植保、禽畜养殖、海水养殖、淡水养殖以及农产品加工等领域重点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开展“10 万农民大培训”活动,加强农民先进适用技能的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与技术素质。并结合科技兴农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着力培养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农村经济技术能手。
4.对外合作交流平台
加强国际和区域科技合作,推进海南-东盟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建设,积极参与和实施“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现优势互补和合作双赢。加强与全国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企业的合作,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和研发机构,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发挥市科技顾问委员会的作用,引进对我市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各领域经济、科技项目和优秀科技人员。组织制定招商引资行业和项目指南,加大技术、资金、智力的引进工作力度,参加、承办各种技术交易会、展示会、投资洽谈会,为引进资金牵线搭桥。
5.科学普及平台
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海口科技馆规划建设工作,建设科普基地,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组织开展“科技活动月”活动,大力普及科技知识,强化科技意识,提高市民科技素质,形成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社会氛围。在城镇企业,要大力加强职工队伍文化教育与技能培养,特别要注重从工人中培养专业技术能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