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途径:依托城乡各类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劳动就业训练中心、成人教育中心等培训机构,以就业为导向,以农民自愿和国民待遇为原则,鼓励各类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尤其鼓励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订单培训、定向培训。
培训要求:培训合格率达90%以上,就业率达80%以上。
2.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培训对象: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从业人员,重点是新型专业农民。
培训内容:围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的实际需要,主要培训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质量标准化生产技术、高效高产栽培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营销、农产品储藏与运输、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综防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村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等。同时按照主导产业的分布状况和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具体要求,积极开展专业培训。在专业培训方面,重点培训水蜜桃、葡萄、优质梨、草莓等特色果品的种植技术,无性系优质茶的清洁化生产技术,青虾、螃蟹、黄颡鱼、鳜鱼、季朗鱼等特种水产品的生态养殖技术,雪山鸡、溧阳鸡、优质瘦肉型猪、二花脸猪等优质畜禽综合养殖技术,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花卉苗木新品种及乡土树种设施栽培和移栽技术等。
培训方式:依托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采用农技人员进村培训、现代媒体传播和农业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等培训方式。重点推广的农业技术项目,结合生产季节特点,提倡在田头等现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也可以采取集中办班的方式,利用互联网、有线电视网络和远程教育系统,组织农民集中收看课件、播放技术音像等。同时,设立农技服务“110”,配备农业科技直通车,建立科技书屋,推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培训要求:参加适用技术培训的人员至少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要求;参加专业培训的农民至少受训15天以上,能够基本掌握专业生产技术,取得《绿色证书》。
3.农民创业培训
培训对象:以种养殖专业户、村组干部、农村经纪人及返乡创业人员为主要对象,年龄一般在45周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已有一定生产规模,科技意识较强,能起一定示范带头作用的农民。
培训内容:创业培训主要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针对制约农民创业的瓶颈和市场农业的需求,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主要培训现代农业新技术、新知识,农业工程技术常识,农产品营销,农业农村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以及计算机操作技能。
培训方式:采取能力模块结构的模式,分公共课培训、专业课培训和考察实习三个部分,针对不同产业、不同行业的特点,以短期集中培训为主。
培训要求:受训人员能基本掌握在农业领域创业的政策法律知识、市场知识、经营常识和生产技术,有50%以上的受训人员走上创业之路。
(二)扶持措施
市财政设立农民培训工程专项经费,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进行补助。
(三)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要切实加强对农民培训工作的领导,并把这项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考核内容,落实责任,制定计划,加强督促,确保完成任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由市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协调小组统筹实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由市农林局牵头实施。
2.创新工作机制。一是实行培训主体多元化,发挥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农广校、乡镇成人教育学校、民办培训机构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培训中的作用;二是采取培训形式多元化,广泛开展菜单式培训,把培训重心下移到乡村,做到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市场,并充分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等平台,注重现代多媒体资源在培训中的作用;三是追求培训专业品牌化,引导和打造一批农民培训的示范基地,形成一批叫得响的品牌专业;四是做到培训过程市场化,培训任务向社会公开,培训机构通过竞争获得培训任务。
3.强化监督检查。一是建立检查与考核制度。考核各级农民培训管理部门在组织管理体系、条件认证体系、实施培训及效果等方面的成效;考核培训单位在执行培训计划,完成培训任务,达到培训效果等方面的成效;考核培训单位在教材使用、教师配备、教学进度、培训方法、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成效。二是建立社会公开监督制度。使培训和管理全过程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建立奖惩制度。对通过检查验收并取得优秀成绩的培训单位予以表彰;对不合格的培训单位取消定点培训资格,并按培训合同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对弄虚作假、擅自改变资金用途、挤占挪用套取财政补助资金的单位严肃查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