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市二届人大二次会议1号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
(六政秘[2006]122号)
市人大常委会:
收到鲍丙华等代表提出的“皋城菜篮子工程建设迫在眉睫”议案后,市政府高度重视,明确由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牵头,副秘书长罗会阳联系,市农委承办。为使议案得到尽快落实,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协调,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在办理过程中,市政府专门召开了部分市人大代表座谈会,通报议案办理情况,征求代表意见和建议,并向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伍箴顺作了汇报,听取意见。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深入调研,制定发展规划
市政府结合去年“9.2”洪灾后所暴露出来的蔬菜供应紧张等问题,组织市农委和市菜办,深入金安、裕安区的五个乡镇17个村开展了专题调研,研究城郊蔬菜供应对策,尤其是“十一五”蔬菜产业化发展思路和措施。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市政府出台了《六安市郊区蔬菜产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六政办[2006]14号)。规划基本思路和目标是:政府积极引导,示范辐射带动,本地适菜生产为主,外埠特菜调剂为辅,社会投资兴建为主,财政“以奖代补”为辅。将原有受到城市垃圾污染的九里沟乡,平桥乡的南外村、胡家渡村的2384亩老菜地作为城市建设用地。从2006年开始,通过5年左右时间的建设,逐步形成郊区蔬菜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年递增蔬菜基地2万亩,到2010年郊区蔬菜基地面积达20万亩,其中食用菌120万平方米;无公害蔬菜占90%,有机、绿色蔬菜占10%;总产量80-100万吨,蔬菜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50%以上;蔬菜加工比重达20%;科技对蔬菜生产的贡献率达65%以上;培育商品菜“品牌”3-5个;新扩建设4个专业批发市场,到2010年商品菜交易量达20万吨,交易额突破5亿元;拓展蔬菜加工业,建设年蔬菜加工能力达5000吨加工企业1-2个;逐年提升蔬菜产业整体质量和效益,基本满足城市周年化供应,并能向外输出。
二、突出重点,强化体系建设
一是建设六大商品蔬菜基地。按照蔬菜生产的标准化、区域化、规模化、优质化、专业化要求,建成郊区湾区蔬菜、特色水生蔬菜、精品加工蔬菜、设施栽培蔬菜、食用菌和绿色、有机蔬菜等六大商品菜生产基地。二是建立健全蔬菜产业市场流通体系。一是加快区域性批发市场建设。重点扩建和完善南门紫竹林、九里沟华山、叶集皖西三大蔬菜批发市场;新建马头蔬菜批发市场。二是实施品牌兴业战略,发挥品牌效应。三是培育壮大新型营销主体。培育2-3个经营额突破100-200万元的能人大户。四是创新现代流通方式。积极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和网上交易。三是建设良种引进与繁育体系。重点加强新品种选育、引进、筛选工作,为优质商品菜生产和加工提供良种保障。四是加快加工业发展步伐。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市场引导、龙头牵动,以新安镇小明蔬菜干制品有限公司为龙头,重点发展干萝卜丝加工出口;以东桥“何山”牌葫芦干加工厂、茶棚永康农副产品生产销售有限公司、固镇胖大嫂酱食有限公司为龙头,重点发展蔬菜的干制、腌制和酱制;以江家店镇兴龙菌菇厂为龙头,重点发展食用菌加工;以市蔬菜调味品加工厂为龙头,重点发展乳黄瓜、芥兰、油麦菜、香芋等精品蔬菜加工。五是建立健全蔬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立和完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和认证认可制度,实行蔬菜产品市场准入制,确保食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