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和社会领域科技进步成效显著。“十五”以来,全市先后组织各级、各类培训活动500多场次,培训人员达110万人次。开设了农业技术视频点播热线和“160农科教科技专家咨询热线”。全市共建立各类农业技术示范园28个,园区良种覆盖率达100%,优质品率达100%。农业、人口、资源、环境、生物医药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星火技术密集区、科技扶贫等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全市五个县区均已连续四年全部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考核。
民营科技企业进一步发展。至2005年,全市建立市级以上民营科技园区7家,民营科技企业达15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52家,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总收入突破50亿元,民营科技企业的迅猛发展,为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五”以来,我市科技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与发达地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一是企业吸纳科技成果和主动开发技术的能力不足;二是科技人才缺乏,科技型企业家及部分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尤为突出;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较弱,表现为规模不大、档次不高、优势不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四是科技投入不足,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
(二)发展环境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互相渗透,引发新的科技革命;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为后发地区提供了赶超和跨越的机会;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出台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及一系列配套政策,这为我市科技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从区域竞争看,我市地处长三角近邻,承东接西、引南接北,具有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优势;紧邻合肥、南京等科教资源丰富的城市,具有接受科技和人才资源辐射的便利。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周边城市在人才、技术、市场、资源等方面的激烈竞争和挤压,存在被边缘化的压力。我市只有加强自主创新,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才能跃上与长三角互动的平台,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从市情看,“十一五”期间,我市要实现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综合经济实力由全省中等偏下达到中等偏上,巢湖在皖中崛起的目标,就必须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推力量,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