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区域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从自然生态约束和经济发展支撑两个方面进行功能分区,确定各单元的开发强度和时序,以促进区域人口、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优先开发区域。自然生态约束低、经济开发支撑强或较强,自然生态约束中等、经济开发支撑强的乡镇,主要分布沿江与沿路(巢二路及合巢芜高速),市经济开发区、居巢区民营经济园、无城镇及合铜高速、合铜公路沿线的泥河镇及庐南重化工业区。这类乡镇的开发基础好,需求强,适于进行大规模工业开发和城镇建设。
二、鼓励开发区域。自然生态约束中等、经济开发支撑较强或自然生态约束低、经济开发支撑中等的乡镇,主要分布和县及含山的中部,无为的中部。这类乡镇开发的生态限制小,但开发基础和需求较优先开发区域要弱一些。
三、培育开发区域。自然生态约束中等而经济开发支撑中等或弱的乡镇,主要集中分布于无为的西南和西北及和县的石杨镇。这类乡镇开发的生态限制不大,但经济开发基础和需求也不高,需要经过一定时期的培育才能进入大规模开发建设。
四、引导开发区域。自然生态约束最高,主要是昆山,为山地地形,生态服务功能较强,在维持区域生态环境良性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在高规格规划的引导下有计划地开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建设活动。
第四章 产业发展与布局
第一节 产业发展定位
一、安徽沿江新兴的重化工业基地。重点发展以煤化工、硫基化工、精细化工、医药化工为基础的化学工业,以铁、铜、铅、锌等金属采选及加工业,以电线电缆为主的电工器材工业,以水泥、金刚石、石膏矿、高岭土深加工等为主的非金属材料工业,成为沿江继马芜铜之后新型重化工业基地。
二、长江下游重要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出口基地。强化市场导向,拓宽农产品种类和品种,积极促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打造绿色生态、高产高效的长江下游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及其农副产品出口加工基地。
三、安徽沿江北岸的重要物流基地。以岸线资源开发和沿江产业园(集群)为依托,以企业物流为主,以区域物流为辅,重点建设长江北岸深水港口物流园,形成现代化、综合性、多功能的重要地区性物流基地。
第二节 重点产业发展与布局
一、化工产业集群。沿江地区已有一定化工产业基础,同时紧靠长三角消费市场,拥有沿江岸线资源,环境容量大,发展化工条件十分优越。重点是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形成和完善煤化工、医药化工、基础化工、精细化工四大产业链条,依托资源适度发展石油化工,提高化工原料和产品整体生产能力。经过5-10年的努力,形成以煤化工为核心,以医药化工、精细化工为特色,以基础化工、石油化工为辅助的安徽沿江化工基地。
二、电工器材产业集群。以无为高沟为核心的电线电缆集群发展态势强劲,2005年实现营业收入52亿元,税收3.38亿元,集群内相关企业众多,有35家规模以上企业,其中16家营业收入超过亿元,是沿江地区发展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重点是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各种适用于环保、数字通讯、轨道交通等方面的特种电缆;着力延伸产业链条,注重发展橡塑材料、铜材等上游辅助材料的生产,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成国家级特种电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三、建材产业集群。沿江地区相关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初步形成水泥、人造金刚石、石膏为主的产业体系。重点是积极促进水泥工业调整结构、上大限小,并向低能耗、低污染、高循环方向发展,推进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水泥项目,争取到2010年全市水泥生产能力达到3000万吨;积极发展石膏、金刚石等下游产品,实现新材料产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四、食品产业集群。目前已形成蔬菜加工、畜禽加工、水产加工、粮食加工、油脂产业等优势产业,特色的产业集群有和县的蔬菜加工、禽肉加工,含山的油脂加工、无为的酱菜产品,庐江的黄酒、酱油生产行业,以及居巢区的粮食加工等。重点是积极发展蔬菜精深加工,发展净菜加工和连锁直销,做大和提升腌制、制罐等加工企业,开发脱水、速冻、调理创汇蔬菜,加速扩展国内和国际市场;发挥水禽养殖优势,积极推进禽肉加工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延伸油脂产业、粮食加工和黄酒酱油等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