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陕西省市级教研室评估办法(试行)》和《陕西省市级教研室评估标准(试行)》的通知

  市级教研室标准化建设评估工作从2007年开始,2009年底前完成。具体评估时间视各市实际和申请情况由省教育厅研究确定。
  下列为各市(区)教研室(所)评估时间安排表:
  2007年:宝鸡、榆林、安康(复查);延安、咸阳
  2008年:汉中、渭南、商洛
  2009年:西安、铜川、杨凌

  陕西省市级教研室评估标准(试行)

┌──┬───┬─────────────────────────────┬─┬──┐
│一级│ 二级 │            评 估 标 准            │分│得分│
│指标│ 指标 │                             │值│  │
├──┼───┼─────────────────────────────┼─┼──┤
│ 一 │(一)│1.教育行政部门成立有基础教育科研领导机构,且主要成员担任 │3 │  │
│  │ 教 │机构领导职务,并定期召开有关会议,研究和解决教育科研和教学│ │  │
│ 领 │ 科 │研究工作中的问题。                    │ │  │
│ 导 │ 研 ├─────────────────────────────┼─┼──┤
│ 重 │ 意 │2.重视、支持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工作。制定有教育科研事业发 │2 │  │
│ 视 │ 识 │展规划,并将其作为衡量当地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 │  │
│20分│ 13分 ├─────────────────────────────┼─┼──┤
│  │   │3.重视教科研部门领导班子和教科研队伍建设,制定有教研室领 │4 │  │
│  │   │导班子选拔、任用和教科研人员选拔、聘用制度,且执行情况良好│ │  │
│  │   │。                            │ │  │
│  │   ├─────────────────────────────┼─┼──┤
│  │   │4.根据《陕西省市级教研室评估标准(试行)》制订能促进县( │4 │  │
│  │   │市、区)教研室和学校教科研机构建设和发展的评估标准,且能采│ │  │
│  │   │取有效措施和办法予以实施。                │ │  │
│  ├───┼─────────────────────────────┼─┼──┤
│  │(二)│5. 教育局长和分管局长经常深入教科研机构检查、指导工作,研│3 │  │
│  │ 参 │究和解决教科研人员工作、生活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 │  │
│  │ 与 ├─────────────────────────────┼─┼──┤
│  │ 并 │6.支持教研室领导和教科研骨干参加国家和省上组织的各类教科 │2 │  │
│  │ 指 │研活动。                         │ │  │
│  │ 导 ├─────────────────────────────┼─┼──┤
│  │ 7分 │7.教育局长和分管局长经常参加教科研活动,并参与一些重要课 │2 │  │
│  │   │题的研究工作。                      │ │  │
├──┼───┼─────────────────────────────┼─┼──┤
│ 二 │(三)│8.教研室内设机构齐全,各学科教研员配备达到(陕教基〔2005 │3 │  │
│  │ 组 │〕88号文件规定的“课时多的学科,每学科至少配备2名教研人员 │ │  │
│ 队 │ 织 │,其它学科至少配备1名教研人员”的数量,专业研究人员占到单 │ │  │
│ 伍 │ 机 │位人员总数的80%-90%以上。                 │ │  │
│ 建 │ 构 ├─────────────────────────────┼─┼──┤
│ 设 │ 7分 │9.市、县(市、区)、校三级教科研体系基本形成,各普通高中 │2 │  │
│22分│   │、示范初中、示范小学均设有教科研机构,且有专人负责并有专职│ │  │
│  │   │研究人员。                        │ │  │
│  │   ├─────────────────────────────┼─┼──┤
│  │   │10.建有一支由基层教研员和优秀教师组成的兼职教科研队伍,制│2 │  │
│  │   │定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并明确职责和待遇。各学科兼职教研员人数│ │  │
│  │   │应在5人以上。                       │ │  │
├──┼───┼─────────────────────────────┼─┼──┤
│ 二 │(四)│11.教研室领导成员年富力强,结构合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应达│3 │  │
│  │ 人 │80%以上;任现职前从事过教科研或教育教学工作,懂得教育规律 │ │  │
│ 队 │ 员 │,熟悉教科研工作,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有改革和创│ │  │
│ 伍 │ 素 │新的意识和能力,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有较强的为基层│ │  │
│ 建 │ 质 │服务的意识;近三年年度考核情况均为称职以上。       │ │  │
│ 设 │ 15分 ├─────────────────────────────┼─┼──┤
│22分│   │12.教科研人员具有胜任本职工作的知识和能力,掌握教育教学规│2 │  │
│  │   │律,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能有效的指导基层教研员和教师开展教│ │  │
│  │   │育教学研究工作,且效果良好。               │ │  │
│  │   ├─────────────────────────────┼─┼──┤
│  │   │13.专职教科研人员应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3 │  │
│  │   │。高级职称比例应不低于30%,特级教师应有一定比例;专职教科 │ │  │
│  │   │研人员在读或已取得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应不低于10%;中小学语、 │ │  │
│  │   │数、外以及教育理论和教育评价教研员每学科至少应有一名教研员│ │  │
│  │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 │  │
│  │   ├─────────────────────────────┼─┼──┤
│  │   │14.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兼职教科研人员均能独立开展课题研究并撰│3 │  │
│  │   │写研究报告。每人每年应至少有一篇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会议或│ │  │
│  │   │成果评选中发表、交流或获奖;在国内、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并取│ │  │
│  │   │得省级以上科研成果或奖励的人员比例应不低于10%。      │ │  │
│  │   ├─────────────────────────────┼─┼──┤
│  │   │15.有能促进教科研人员发展的评价制度和教科研人员进修、学习│2 │  │
│  │   │、培训的制度和计划,并能有效组织实施;教科研人员有自我发展│ │  │
│  │   │的目标和计划,教研室有将本单位率先建成教育系统学习型组织的│ │  │
│  │   │方案和措施。                       │ │  │
│  │   ├─────────────────────────────┼─┼──┤
│  │   │16.专兼职教科研人员均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教科研工作│2 │  │
│  │   │。                            │ │  │
├──┼───┼─────────────────────────────┼─┼──┤
│ 三 │(五)│17.能按要求完成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布置的各项工│2 │  │
│  │ 工 │作任务,在工作中能依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本地教科研工作│ │  │
│ 工 │ 作 │实际以及教育教学实际、学生学习实际不断开拓、创新。    │ │  │
│ 作 │ 方 ├─────────────────────────────┼─┼──┤
│ 状 │ 针 │18.有长期和近期教研室建设和当地教科研事业发展科学、可行的│3 │  │
│ 况 │ 9分 │规划,并能有效组织实施。                 │ │  │
│25分│   ├─────────────────────────────┼─┼──┤
│  │   │19.能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合理化建议│2 │  │
│  │   │或调研报告,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咨询和优质服务,为教师的│ │  │
│  │   │专业成长提供资料。                    │ │  │
│  │   ├─────────────────────────────┼─┼──┤
│  │   │20.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两全”、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2 │  │
│  │   │育课程改革中,能有效指导基层教研人员和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  │
│  │   │工作,且反响良好。                    │ │  │
├──┼───┼─────────────────────────────┼─┼──┤
│ 三 │(六)│21.制定有市级课题研究指南和课题管理办法。专兼职教科研人员│4 │  │
│  │ 课 │均有自己的研究课题,60%以上的人员承担有市级以上研究课题; │ │  │
│ 工 │ 题 │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规范、科学、切实可行,并能有效组织实│ │  │
│ 作 │ 研 │施;已结题的课题有研究成果和结题报告。教研室每年承担的省级│ │  │
│ 状 │ 究 │以上研究课题不少于三项。                 │ │  │
│ 况 │ 9分 ├─────────────────────────────┼─┼──┤
│25分│   │22.制定有科学、完善、规范的教育教学成果评选办法。重视教育│3 │  │
│  │   │教学成果的总结、宣传、推广和应用。            │ │  │
│  │   ├─────────────────────────────┼─┼──┤
│  │   │23.能根据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课程改革以及校本教研制度建设│2 │  │
│  │   │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 │  │
│  ├───┼─────────────────────────────┼─┼──┤
│  │(七)│24.建立有教科研人员与学校联系的制度。教科研人员每年下基层│3 │  │
│  │ 师 │开展和指导工作的时间不少于三个月,且有具体措施和安排;能组│ │  │
│  │ 资 │织、指导基层教研员和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学习新课程标准,学习│ │  │
│  │ 培 │和借鉴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结合课改和教学实际开展教科│ │  │
│  │ 训 │研活动,并针对其教科研活动中的问题举办专题讲座。     │ │  │
│  │ 7分 ├─────────────────────────────┼─┼──┤
│  │   │25.重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有优秀青年教师档案。各学科在│2 │  │
│  │   │培养市级教学能手和科研型教师方面有具体措施和办法,受指导的│ │  │
│  │   │教师每人每年至少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一篇论文。       │ │  │
│  │   ├─────────────────────────────┼─┼──┤
│  │   │26.指导帮助教师进行专题总结。专职教科研人员每学期至少上一│2 │  │
│  │   │节或组织一节教改观摩实验或示范课。各学科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教│ │  │
│  │   │学经验交流会。                      │ │  │
├──┼───┼─────────────────────────────┼─┼──┤
│ 四 │(八)│27.领导分工明确,部门职责分明。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团结│3 │  │
│  │ 组 │协作,相互尊重。干群关系和谐,有平等、民主交流、研讨的氛围│ │  │
│ 内 │ 织 │和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以及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       │ │  │
│ 部 │ 管 ├─────────────────────────────┼─┼──┤
│ 管 │ 理 │28.各项规章制度健全,科学、规范且行之有效,管理手段先进并│3 │  │
│ 理 │ 12分 │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有执行和落实情况记录。近年来无大事故和│ │  │
│18分│   │重大事故发生。                      │ │  │
│  │   ├─────────────────────────────┼─┼──┤
│  │   │29.制定教科研人员工作考核制度。其中对教科研工作实绩的考核│2 │  │
│  │   │所占分值在80%以上,有考核的具体情况和结果记载。     │ │  │
│  │   ├─────────────────────────────┼─┼──┤
│  │   │30.制定有教科研工作奖励办法,有实施情况和奖励结果记载。 │2 │  │
│  │   ├─────────────────────────────┼─┼──┤
│  │   │31.能与教育局各部门协调一致,与兄弟市(区)教研室、高师院│2 │  │
│  │   │校、教师进修学校等有关业务单位建立协作关系。       │ │  │
│  ├───┼─────────────────────────────┼─┼──┤
│  │(九)│32.信息资料渠道通畅,交流充分。各类资料管理规范、科学,保│2 │  │
│  │ 资 │管妥当,查阅方便,并逐步走向网络管理。          │ │  │
│  │ 料 ├─────────────────────────────┼─┼──┤
│  │ 管 │33.有长期、近期的教科研工作计划和规划,近三年来的教科研工│2 │  │
│  │ 理 │作计划和总结,以及各类教科研活动的记录等比较完备的资料。 │ │  │
│  │ 6分 ├─────────────────────────────┼─┼──┤
│  │   │34.建有完整的课题研究档案和各级课题的总目录,有各子课题分│2 │  │
│  │   │目录和各类成果资料。每项课题研究方案、计划、中期报告和结题│ │  │
│  │   │报告等课题资料齐全,归档规范。              │ │  │
├──┼───┼─────────────────────────────┼─┼──┤
│ 五 │(十)│35.教育行政部门每年能在教育经费中列支不低于10万元的专项资│3 │  │
│  │ 经 │金用于教研室课题研究工作,并保持逐年增长,以保证课题研究活│ │  │
│ 经 │ 费 │动的正常开展。有近三年来的经费下拨情况记录;有开展教科研活│ │  │
│ 费 │ 投 │动经费支出情况记录。                   │ │  │
│ 投 │ 入 ├─────────────────────────────┼─┼──┤
│ 入 │ 5分 │36.有能够满足办公、教科研活动、教改实验、成果出版、奖励的│2 │  │
│ 及 │   │经费。有近三年教科研工作专项经费预算,包括课题研究、培训、│ │  │
│ 条 │   │成果推广、出版等费用。                  │ │  │
│ 件 ├───┼─────────────────────────────┼─┼──┤
│ 保 │(十一│37.教研室有独立的工作区域,且整体环境整洁、优美,有能够保│2 │  │
│ 障 │)  │证开展各类教科研活动的条件较好、结构合理、较为宽敞的会议室│ │  │
│15分│办  │、活动室、报告厅等;人均用房面积不低于30㎡,且设施、设备齐│ │  │
│  │公  │全,功能完善。                      │ │  │
│  │条  ├─────────────────────────────┼─┼──┤
│  │件  │38.建有便于开展教科研活动的局域网络。有自己的网站或网页,│3 │  │
│  │7分  │且能与有关业务单位连网实现资源共享。有能保证教科研工作正常│ │  │
│  │   │有序开展且配置较高的电脑(至少平均两人一台)。有用于开展教│ │  │
│  │   │科研活动的交通工具、通讯、文印、影像、电教等设备。    │ │  │
│  │   ├─────────────────────────────┼─┼──┤
│  │   │39.有足够面积的图书室、阅览室、电子图书室;有一定数量的教│2 │  │
│  │   │育科研资料、图书,教育教学方面的图书人均500册以上;订阅的 │ │  │
│  │   │教育报刊、杂志不少于100种,并有一定数量的电子资料。各种资 │ │  │
│  │   │料使用效率较高。                     │ │  │
│  ├───┼─────────────────────────────┼─┼──┤
│  │(十二│40.教科研人员及职工的各项福利待遇能够按照国家政策得到落实│3 │  │
│  │)  │,工资能按时发放,奖金能逐年增长;教科研人员及职工的住房条│ │  │
│  │福  │件应高于当地省级标准化高中水平;建有教科研人员及职工健康档│ │  │
│  │利  │案,至少每两年为教科研人员检查一次身体;医疗保险金及养老保│ │  │
│  │待  │险金、住房公积金等能足额交纳。              │ │  │
│  │遇  │                             │ │  │
│  │3分  │                             │ │  │
└──┴───┴─────────────────────────────┴─┴──┘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