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大学城建立深圳市科技图书馆,建立以综合性学科、边缘交叉学科、应用科学技术为主的藏书体系。同时建立科技数字图书库和网络信息部,提供各种科技论文、科技藏书、全文及引文电子检索,以及提供电子期刊目录、跨库集成检索、学科信息门户、馆际互借和原文传递业务。
4.国家自主创新型城市战略研究联合实验室。
与国家科技政策研究院合作,成立国家自主创新型城市战略研究联合实验室。开展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国家自主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政策措施和差异化发展战略。
5.软科学平台。
在市软科学研究会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提升软科学研究的地位和相应增加投入,进一步强化软科学研究在提高科技产业规划水平与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专家智囊作用。扩大软课题的招标范围,以提高我市软课题的研究水平。力争建设一个具有区域甚至全国影响力的软科学研究会。
6.循环经济信息化平台。
充分发挥深圳信息化建设快、水平高的优势,构建深圳循环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平台。主要包括:循环经济管理信息网,循环经济综合信息服务网,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应用与推广信息网,资源循环再利用信息网,循环经济电子商务平台,重要废弃物交易平台等。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市统一的循环经济GIS平台,在不断完善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形成集管理与决策、技术与研发、咨询与商务界面友好、操作方便、全民互动的循环经济支持系统。
循环经济信息化平台不仅结构复杂、建设周期长,而且要受到循环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影响。考虑到“十一五”期间循环经济发展是起步和打基础阶段,在规划期内,先对该平台进行系统设计,搭建整体框架,重点完成管理信息网络、综合信息网络和资源循环再利用网络的建设,初步建立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应用与推广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的架构。随着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逐步充实内容,完善功能,不断提高整体水平。
(二)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和科技资源保障平台。
1.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协作网。
基本思路:对有财政投资的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在同一标准基础上向社会开放,实现共享。以资金为杠杆鼓励企事业单位的仪器设备入网,通过建立管理考核激励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实现协作、共享双收益。
主要任务:制定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协作管理办法,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协会建立管理运行网站,并作为科技资源协作共享网的子系统。
2.实验动物中心。
建设目标:每年提供实验动物22万只以上,为深圳生物医药产业的研究、开发与生产提供支撑;引进先进技术,将实验动物生产发展为一项产业,使深圳成为生命科学实验研究外包基地。
建设方式:由政府资助,社会力量兴办建设经营,政府给予一期建设经费不超过30%的补助,并在运行过程中,根据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
3.海洋生物产品中试中心。
建设目标:提供施化种苗培育、检测试剂盒、海洋生物环境修复、海洋深加工及保健品中试车间,以及部分中试厂房,为深圳海洋生物产业发展提供支撑,打造华南海洋生物技术生成地。
4.体育用品检测认证平台。
建设目标:合理利用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现有设备、人力资源,建设国家级体育用品检测认证平台,面向华南地区提供包括电子计时、电子竞技、现代化场馆智能管理系统、体育运动电子信息展示与演播产品、兴奋剂检测、运动营养和体能恢复、生理生化监测、人体运动分析系统、高端运动器械、器材、体育服装、运动模型、滑雪器材、水上运动装备、专业球类用品、运动及竞赛型自行车的检测认证服务,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并组织开展技术标准的制定。
建设方式:采用自筹和政府资金扶持的方式组织建设。
(三)研发和试验协作平台。
1.实施提升发展计划:在已建设的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实施提升发展计划,提升各实验室的研究水平,加强能力建设,承担更多国家重要科研项目,努力提高引领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水平的能力,规划其中3-5家实验室能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
2.部署建设新的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协作平台:通过对现有平台资源缺失情况的分析,以我市的大学、科研机构为依托,强化对循环经济关键技术领域的支持,部署建设新的产业急需而深圳缺少的,以及未来发展需要的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协作平台。充分挖掘我市医疗科技资源的巨大潜力。在医院建立生命健康类技术平台,提升临床医疗技术水平,为生物医药企业研发和验证提供平台。
3.重点建设具有示范意义的自主创新试验协作平台:在现有公共科研机构中,确立1-2家发展良好的研究院所,进行重点扶持,强化与孵化器、创业投资的互动关系,使之成为自主研发、创新产业、创新人才的高地,成为承接国家重点项目和关键攻关项目的载体,从而促进深圳公共技术平台整体实力的提升。
4.设立中科院深圳先进集成技术研究院:该院将立足于世界集成技术科技前沿,多学科多领域交叉,以关键的集成技术及先进集成系统设计制造作为研究对象。吸收大批国外中青年优秀学者回国,并培养当地人才队伍,实践国际先进知识与技术,应用于关键技术领域。
5.深圳虚拟大学园重点实验室联盟:继续加强与深圳市外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合作,继续完善国家实验室联盟制度。建设深圳虚拟大学园重点实验室大楼,为引进与我市产业紧密联系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供研究、办公场所。
(四)创新技术产品开发平台。
充分发挥现有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对产业的带动引领作用;在计算机与网络、通信、电子、软件和集成电路、环境资源、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农业、汽车和汽车电子等十大领域优先新建50家工程中心,重点加强对循环经济关联的关键技术领域的支持。
(五)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依托行业协会和其他研发服务机构建设行业公共技术平台,充分发挥平台在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产品检测、计量检定测试、人才培训、标准技术服务和信息交流等服务功能,实现服务的专业化、平台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提高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支持和推动我市优势产业的发展。
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我市自主创新科技平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职能分工,由市贸工局主导规划和建设。
(六)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与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十一五”规划相衔接,在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IC设计、软件测试、动漫设计、通信、数字视听、新型储能材料、化合物半导体等领域建设若干个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配套的专业成套设备、设施,帮助中小企业低成本地进行技术创新。
(七)检验检测服务平台。
以深圳综合型的大型检测检验机构为核心,完善测试、认证、培训、咨询四大服务平台,为政府监管、宏观调控、引导产业方向提供技术支撑,完善投资软环境,为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研发过程提供检测技术服务,为深圳企业产品进入国内、国际市场提供解决方案。围绕发展目标,整合资源,坚持走国际化道路,建立完善各类检测平台。
检验检测服务平台,是我市自主创新科技平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市企业和产品走向国际的贴身护卫者。按照市领导指示,由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主导规划和建设。
(八)科技创新投融资平台。
重点建设项目:中国(华南)国际技术产权交易中心。
基本思路:通过政府引导,进行资源整合、规范交易制度和实行政策扶持,逐步建立起市场化、规范化的技术产权交易平台。通过激活技术产权交易市场解决科技产业与资本市场之间的瓶颈问题,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帮助科技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带动科技咨询和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完备的科技创业生态环境,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功能定位:华南中心将建设成为以技术产权交易为核心的,集交易、融资、信息交流、咨询服务、交流沟通和资源整合为一体的华南地区科技创业综合商务平台。
发展目标:形成立足深圳,辐射华南地区,服务全国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2006年,初步建成权益资本市场系统,制定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的监督管理体系,为90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进行提供权益资本交易和综合配套服务,交易额达到200亿人民币。2008年,建成为泛珠三角地区统一的技术权益资本市场体系,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300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提供进场服务,交易额达到1000亿人民币。
(九)科技成果转移孵化平台。
基本思路:在产业集聚地,提倡建立专业孵化器;建立孵化网络,推进科技产业化进程。以孵化器为核心,吸纳各类投资及担保、市场开拓、信息咨询和生产力促进机构等加入网络,通过孵化器与网络成员长期合作,使各类机构直接服务被孵企业。
1.新兴产业孵化器:为新材料、显示器材料与元件技术、数字内容等新兴产业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孵化场所、专业技术、政策咨询等服务。
2.光电产业企业加速器:在深圳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上,市、区共同筹建标准公共厂房,发挥基地的集聚效应,鼓励全市众多中小企业入驻。
3.深港产业提升和创新基地:该基地将吸纳港资企业研发中心、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港资或深港合作项目进入,建立包括汽车电子及零件研发中心等,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及培训,形成良好的创新软环境和完善的产品开发配套设施,成为深港创新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持单位。
4.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器:是深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和核心支撑平台之一,由医疗器械产业加速器和制药产业加速器组成。项目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生产研发场所,为进入产业加速器的企业提供研究试验及验证的平台,协助深圳市内外相关单位进行医药产品中试,为医疗器械产品提供实验和专业技术服务,为大型生物医药企业做好产业链上中下游产品的配套。
(十)科技合作交流咨询培训平台。
1.充实和完善科技专家委员会。聘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充实“深圳市科技专家委员会”,对我市未来的科学技术做前瞻性的指导;对专家进行细致分类和专业化管理,充分挖掘专家的智力资源,为深圳的企业和政府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