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定位有检测功能的技术平台有好几家,政府投入较多、业界反应良好、具备国际通行检测资质。但还有待品牌的形成和公信力的建立,国际竞争力和服务水平还与国际大公司存在差距。
5.深圳图书文献资源以公众和教学为主,科技文献资料不丰富,对科技开发的支撑作用有限。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则表现为信息量有限,而且缺乏个性化服务能力。政府对自主创新型研发机构的管理有待完善。
(四)港深协作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香港政府在科技方面的投入较大,已拥有较雄厚的科技资源。深圳与香港的知名高校间已开展了一些协作活动,但同深圳与国内高校的合作相比还显得不够,没有充分利用好香港的科技资源。
三、科技创新公共技术平台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目标和发展策略
(一)指导思想。
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面向高新产业和循环经济规划建设公共技术平台。
(二)基本思路。
以创新链为主线,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物质和信息保障服务系统。以产业链为落脚点,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规划布局“十一五”期间科技创新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
以信息化为手段,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协作共享平台,盘活深港两地现有科技存量资源,强化科技资源之间的协作、共享与互动,提升公共技术平台的服务水平和效率。
以科技研发资金配置方式改革为手段,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建设高水平、良性发展的公共研发平台。在政府资金引导下,利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平台建设,全面推进科技资源放量增长;引入竞争和第三方评价机制,支持优质平台率先发展。
(三)发展定位、职能和策略。
1.定位:是开放的科技研发条件支持和服务系统。
2.职能:推进产业创新,为产业发展服务,同时,强化前瞻性技术研发,以增强产业竞争力。
(1)产业发展的技术研究组织。
(2)进行关键性、共性技术研发。
(3)从事应用科技研究,追求产业效益,提升产业技术。
(4)建立新科技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5)配合政府产业政策,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6)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基地和高端人才聚集地。
3.发展策略:
(1)建设公共技术平台要以国家和广东省科技体制改革的方针为指导,首先要立足于现有科研事业单位、重点实验室、市校合办的研究机构等单位的资源整合、功能整合、体制创新和充实提高上,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探索出一条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符合深圳实际的发展公共技术平台的新路子。最终实现政府资助、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科技创新公共技术平台新模式。
(2)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主要依托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和行业协会等现有的科研资源,避免重复建设。通过必要的政策优惠,积极推动全社会增加对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科技事业的投入。
(3)公共技术平台的规划、建设要建立在科技顾问和行业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改变管理者单方面决策的局面,保证公共平台建设的先进性、科学性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4)公共技术平台建设要同科技商务平台建设结合起来,让技术平台同信息平台、技术交易网络、企业家网络进行有效互动,鼓励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投资商参与到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和运作过程中去,通过商务平台的服务功能加速技术的扩散和产业化进程。
(5)充分利用CEPA和泛珠三角地区经济融合的契机,整合香港的科技资源。建设面向珠三角地区的公共技术平台,研究在深港交通设施规划下的一小时车程的辐射半径内的科技资源整合问题,通过交通方式的安排、科研合作项目的安排、合作制度的设计以及物理平台的搭建,尽快探索出一条深港科技合作的新模式,形成高水平的按国际惯例运作的公共技术平台和其他资源平台。
(6)公共技术平台建设要同深圳市发展循环经济结合起来,为深圳发展循环经济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创造出更多的节能降耗技术和环境无害化技术等高新技术,从而促进深圳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四、深圳科技创新公共技术平台的框架体系
为了全面、科学地论证我市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方案,我局组织资深科技专家和软科学专家,围绕科技创新链的全过程,对我市技术平台进行深入研究,建立了完整的研究体系,提出了完整的深圳科技创新公共技术的平台框架体系。见下图(略)
其中:(1)(2)为科技创新提供信息、物质基础;(3)(4)从事前瞻性、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引领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5)(6)(7)为科技创新提供检测、测试、专业成套设备、软件等各种专业服务和协作支持;(8)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流通渠道;(9)(10)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和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具体内涵如下:
1.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和科技资源保障平台:通过信息化技术,汇集分布在全市企事业单位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实现资源的协作共享,充分提高使用效率;建立提供化学试剂、实验动物等研发条件的服务体系。
2.科技文献服务和管理决策支持平台:构建提供科技文献、科学实验数据资源、项目资源、行业分析等资料,与国内、国际知名文献机构建立渠道的信息平台;建立科技创新理论和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室,为企业进行战略决策、技术决策、商业决策和政府部门制定科技政策提供强大信息支撑作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提升软科学研究水平。
3.技术研发和试验协作平台:由全市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医疗研究机构共同组成研发和试验协作平台,开展前瞻性、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开展合作研究和委托研究,推动建立与产业间的技术联盟。提升深圳在中国及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学科领域地位,在有关领域向国际看齐。
4.创新技术产品开发平台:将企业研发中心整合进入公共技术平台,由企业研发中心组成产品开发系统,包括国家、省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技术中心,以及其他产品开发机构,建立资源共享激励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和技术交流与合作。
5.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围绕重点发展产业,布局专业技术平台,形成系统和完善的专业技术服务链。这些专业技术平台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提供新药筛选、集成电路设计、电子电路设计、海量数据计算等专业技术服务。
6.优势传统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结合深圳传统产业发展的需要,建立深圳市服装研究开发中心、深圳市钟表研究开发服务中心、深圳市家具研究开发院、深圳市珠宝首饰研发推广中心等,并实现与技术研发和试验协作平台的联结。
7.可靠的检测和测试服务。推进具有一定资质的分析测试中心和行业检测机构提供系统、可靠的检测的测试服务。根据委托认证后,出具有行政效力的检测报告;根据委托,提交专业性的分析测试报告;为用户提供检测需求咨询,促进检测机构之间的技术和服务交流。
8.科技创新投融资平台:建立以银行、担保、创业投资、产权交易、证券等机构为依托的投融资平台,形成以社会资金为主,政府资金为辅的资金来源结构,为科技创新提供高效的资金链。
9.科技合作交流咨询培训平台:建立专门的、针对性强的培训体系,注重在教育培训体系中,进行相关的重点集群产业的知识传授。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交易、仲裁等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培育和扶持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作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机构,支持各区建设科技中介机构聚集区。加强与港澳科技中介机构的协调与合作,促进深港澳科技中介机构的交流与互补。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商务平台,运用各种资源为入驻的海外机构提供支持和服务。
10.科技成果转移平台:由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海内外的科研机构建立的技术转移机构构成技术转移平台,成为技术与产业的桥梁。由提供政策、开办场地以及专业化技术服务等综合服务的中小科技企业通用和专业孵化器,构成创业孵化体系,降低企业创业门槛,提高科技小企业成活率。
11.科技资源协作共享网:由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情报信息、科研机构、人才、专业技术服务、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资源,以及香港的科技资源,共同通过网络构成深圳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协作门户服务系统,成为各平台的信息集散地和对外服务的窗口。
政府通过科技资源协作共享网,进行动态管理和实时评估,实现对科技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和高效配置。
五、2006-2010年平台发展规划
以深圳重点发展的产业链维度为主线、以技术转移维度为辅线,通过对产业链与创新技术平台的关联关系分析和支撑环境分析,通过对现有平台资源缺失情况分析,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形成合理的深圳科技创新公共技术平台的内容设计。依据企业的现实需求与行业发展方向,在遵循技术转移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提出各重点领域公共技术平台2006-2010年发展规划。
(一)科技文献服务和管理决策支持平台。
1.公共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平台。
基本思路:按照“统筹采购、规范加工、联合上网、资源共享”的原则,组织、协调与管理全市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知共建共享。
目标:用5年左右时间,建立一个适应深圳市国际化高科技城市发展需要的、集成国内外高新技术信息的、资源共享的大型科技数据库和科技信息网,面向企业、面向产业、面向研发开展社会化公共科技信息服务。到2006年底,联合深圳市科技信息机构建成深圳市科技信息检索基地和三级网络,引进国内外大型数据库(网络版)实现城域网检索,形成初具规模的全市科技文献服务体系。成立科技文献信息中心。到2010年底初步建成能满足深圳市高新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发展需要的大型科技数据库和科技信息网,形成完善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在2010年以后,根据深圳市国际化高科技城市的发展进程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需要,同香港科技文献机构联合,逐步建设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重庆的全国第四大科技信息中心。
2.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以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为依托,以现有标准馆藏资源为基础,加大采购和更新力度,建立国家级标准馆,并在各区建立电子阅览分馆。加强对国外以标准为主线的技术政策、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等贸易技术性措施的研究,提高对全球贸易技术壁垒的快速跟踪和预警能力,为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提供快捷有效的标准技术支撑。
3.深圳市科技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