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自治区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景区内应提倡采用节能环保设备、清洁能源、新型材料以及环保型动力的交通、游览运输工具。旅游区内的“三废”必须有相应的处置措施,确保旅游设施与环境保护设施相配套,做到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行,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科学处置;坚决制止旅游景区出现新的人为破坏生态环境和污染环境行为,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强制责任方整治,恢复被破坏的环境生态。明确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规范建设施工行为。
  四、加强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
  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各类景区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完善旅游等级考核指标,将景区内的环境保护工作及环境质量作为考核、评价景区的一项重要内容;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对旅游区、旅游项目的生态环境监察,及时发布旅游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信息,限期关、停、迁、转不符合环境功能要求的旅游项目。
  五、强化旅游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
  树立“环保兴旅”的观念,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和宣传教育。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各级各类旅游规划,明确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加大旅游区环境监管力度,对不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旅游项目不批、不建、不准,限期关、停、迁、转在旅游区内及周边污染环境的项目。建立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推动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建设,加强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
  六、加强旅游环保宣传,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牢固树立“环保兴旅”、“绿色旅游”和环境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与培训,加强旅游科普工作,加大舆论宣传监督力度,提高旅游者、旅游管理者和旅游活动其他各方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倡导文明、科学、健康的旅游行为。旅游和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检查、指导工作,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第七章 协调联合与区域合作

第一节 完善跨区域旅游合作

  一、区内合作
  加强地方与兵团的旅游合作,进一步促进双方在宣传促销、线路开发等方面采取联合行动措施,在石河子、阿拉尔等相关区域进行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合作。
  (一)乌鲁木齐都市圈合作区。乌昌地区、吐鲁番地区和石河子市联合开发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东西南北四条旅游线。
  (二)丝绸之路北道合作区。伊犁州、博州、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和克拉玛依市联合开发丝绸之路北道自然生态与游牧文化旅游线。
  (三)丝绸之路中、南道合作区。喀什、阿克苏、和田、巴州和吐鲁番等地、州联合开发丝绸之路中道文物古迹与民俗风情旅游线和南道大漠生态特种体验旅游线。
  二、省区间合作
  丝绸之路合作区:与甘肃、青海、宁夏、陕西等省区联合形成丝绸之路区域合作;协同建立西北五省区及西藏区域旅游协作机制,促进西北区域旅游经济圈的发展。
  三、国际旅游区域合作
  (一)乌鲁木齐旅游商品贸易特区。充分发挥乌鲁木齐市区位优势与旅游资源优势的叠加效应,争取国家政策倾斜,建设乌鲁木齐旅游贸易特区及欧亚大陆航空网络中转中心、中亚地区商贸中心和客货流集散地。
  (二)中国-哈萨克斯坦合作带。依托霍尔果斯、阿拉山口、巴克图、吉木乃、阿黑土别克等口岸优势,开展边境观光旅游。
  (三)阿尔泰区域四国旅游贸易区。依托向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国开放的口岸,加强区域合作,发展边境观光旅游和边境贸易。
  (四)依托喀什建设中西亚多国旅游商品贸易区。以喀什为中心,以红其拉甫和伊尔克什坦口岸为依托,以城镇为支撑,推动我国与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多国贸易旅游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建立沟通与协作机制



  加强各相关部门对重大问题的先期沟通和共同研究,扩大与各行业及兵团的合作,争取发展改革、财政、交通、国土资源、林业、畜牧、环保、民航、铁道、文化、口岸等部门对旅游业的支持。推动建立银旅、科旅、教旅、体旅等合作机制,与信息产业和各种媒体广泛合作,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
  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加强对国际、国内和出境旅游市场的引导与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旅游价格体系,完善旅游投诉受理制度,全面推行旅游者人身保险,实行重大安全事故报告制度。积极配合公安、安全机关打击破坏旅游设施、危害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旅游者安全。

第八章 人力资源开发

第一节 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目标



  加强培育旅游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引入人才竞争机制,创造人才竞争和激励机制。实行区内人才培训与国内引进人才相结合、在职培训与院校培训相结合,全面培养管理型、研究型、操作服务型等各类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
  “十一五”期间,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应达到大专以上文化水平,从业人员80%达到高中以上文化水平或来自于旅游职业学校。高级管理人员应懂外语并能熟练使用电脑,骨干企业和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应从高学历的人才中招聘。管理部门应引进和培养相关专业高级人才,将旅游人才管理纳入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轨道,为旅游企业提供培训、招聘、测评、薪金制度设计等服务。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