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大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围绕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建设,完善水产行业技术标准体系。一是完成标准的收集和体系的编制工作,并将该体系在全市水产捕捞、养殖、加工、储运等整个产业链中推广。二是建立较为完整的水产品药物残留检测方法体系,重点攻关海水环境对水产品药物残留的影响,研究水产品药物残留的快速筛选检测与分析方法。通过体系建设,有效应对现有或潜在的国外技术壁垒。三是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争取设立水产标准技术专业委员会及秘书处,拥有水产品国家、行业标准的修订权,利用标准的制规作用,抢占市场制高点。
围绕船舶修造基地建设,跻身国家船舶行业标准制修订。组织中远、扬帆、常石等修造船骨干企业,联合浙江海洋学院等科研机构,加大船用配件技术标准研发,开展修造船行业作业安全标准制定,争取上升为国家或行业标准,提升我市船舶行业技术与管理整体水平,确立舟山作为全国修造船重点地区的地位。
围绕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完善渔农业标准化体系。以促进渔农村发展、渔农业增效、渔农民增收和渔农产品安全为目标,渔业、农业、质监部门要深化渔农业标准化工作,加快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以标准化带动规模化,促进产业化。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培育和保护好名牌渔农产品,提高渔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至2008年,全市优势渔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力争达到90%。
围绕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实施技改、科研、专利等标准转化工程。重点跟踪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领头作用明显的骨干企业和产品,推进标准化工作。
围绕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中介机构共同参与、分工协作,积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提高预警能力。质监、商检、经贸等部门要加强对WTO/TBT的研究,特别是对我市主要出口贸易国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及其发展动态的研究,建立和完善相关国家技术法规、标准数据库,搭建信息平台,制订重点产品采标目录,健全评议和通报制度,帮助企业规避风险,突破壁垒,促进我市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鼓励企业采用国际通用标准组织生产和开展国际贸易,主动应对各种技术壁垒,运用规则保护发展自己。
(五)推进计量工作,夯实节能降耗技术基础。
按照“十一五”期间全市单位GDP综合能耗比下降15%目标和市政府《关于加强节能降耗工作的实施意见》,大力推进能源消耗领域的计量工作。在电力、纺织、水产品加工和船舶修造等能耗大的行业建立联系制度,在能耗3000吨标煤以上重点用能企业建立信息档案。组织企业贯彻执行《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推行《
中小企业计量检测保证规范》,在重点行业和重点用能企业加快推进ISO10012测量保证体系和《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导则》(GB/T17167)的实施。运用计量和标准技术,通过典型企业试点,提炼、总结出一整套适合水产加工企业水资源计量管理的科学模式,经示范带动和推广,引导水产加工企业采用先进的计量管理和检测技术,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使全市亿元产值以上的水产品加工企业万元产值水资源消耗逐年降低。帮助企业引进先进设备、节能产品,督促企业严格计量器具的配备与管理,加强计量检定监测,促进节能降耗。加快工业和生活锅炉更新改造,重点推进水产、化工企业中能耗较高、污染严重的工业锅炉的更新改造,提高中小型锅炉运行效率8-10个百分点。关注民生计量,重点开展对石油计量、通用计量和民用“三表”的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