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污染控制指标
全市废水、废气中的主要指标或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烟尘、粉尘及固体废弃物严格控制在省下达的总量控制指标内。
废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5%以上,工业废水回用率达45%以上,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5%以上(其中市区2008年达到80%以上)。
废气:工业废气治理率达95%以上;加强城市机动车尾气的整治,使全市机动车尾气达标率在90%以上。
固体废弃物: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城市工业固体废弃物中危险废物以及城市医疗垃圾处理处置率达100%。
4.城市环境建设指标
燃气普及率达95%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垃圾逐步实现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大幅度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各中心镇在2010年前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市区、县城区的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65%以上;在2008年实现我市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5.生态环境保护指标
新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个,省级生态示范园、区、村、镇20个,市级生态示范村25个;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市陆地面积达10%以上,确保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3%以上。
6.环保投入
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达3%以上。
四、主要任务
以实施绿色广东战略为契机,努力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全力打造绿色河源,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确保年度考核成绩保持在全省优秀行列,争取早日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考核验收。
(一)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目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产业的生态转型为核心,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生态经济。严格按照《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要求,编制和实施河源市环境保护规划,划定严格控制区、有限开发区和集约利用区,实施生态分级控制和管理,合理配置自然生态组分(森林、水体、城市绿地、农田等),落实规划目标、任务和措施,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引导城镇建设和产业健康发展。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生态伦理观念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和实施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遵循生态经济规律,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把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将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实现经济社会的高速、优质和全面发展。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思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发展道路。通过体制改革、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思想、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转变,大力促进和逐步建立节地节水型生态农业体系,节能节材型工业生产体系,高效降耗型综合运输体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城镇发展体系,适度消费勤俭节约的生活消费体系,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化过程中,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同强化公民法治与伦理意识结合起来,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生态伦理和法制建设,用生态伦理与法律手段建立和维护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
2.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发展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调整工业结构布局,建设环保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推广清洁生产工艺。鼓励企业进行ISO14000系列环境认证,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要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一批环境友好型示范企业。
3.推广生态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推广生态农业。建设以农田保护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观光农业区等生态种植为主的生态农业,并以生态农业示范区、生态农业带、生态农业园建设为重点,发展都市型农业、观光型农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体系。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将生态示范村(镇)创建工作列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范畴。
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资源节约、污染治理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加强物种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发展节约型农业。保护天然草场,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经济作物和花卉产业。实施休渔、禁渔制度,控制捕捞强度。优化农业产品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
改善农村面貌。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小水电站等可再生能源,按照节约土地、设施配套、节能环保、突出特色的原则,做好乡村建设规划。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防治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加强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改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禁止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城镇垃圾及其他污染物向农村转移。
4.发展生态工业
根据国家和广东省有关产业政策,严格限制、淘汰、禁止10大类161个产品的生产;调整工业结构和布局,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严格控制电镀、化工、纺织印染、冶炼、发酵、固体废物加工等污染行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对于电力、石油化工、钢铁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行业,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实现产业生态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利用,推动园区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5.推进生态旅游体系建设
加强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和保护,依托区域优势,积极发展特色旅游;加强生态旅游开发监管,加强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制定控制性规划,提高游客的生态环境意识,实现生态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
6.提倡绿色消费
以发展清洁能源、绿色交通和建设生态文明为重点,引导可持续消费。发展清洁能源和城市燃气,培育生态文明,提高全民环境意识;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绿色学校建设,大力推行生态示范村、镇建设,倡导绿色生活和消费方式,形成良好的环境道德和生活习惯。
(二)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保护东江水质
我市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是东江水源水质保护工作。“十一五”期间,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东江干流河源段新丰江沿岸的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的治理工作,确保东江水质保持在优良水平。
1.加快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
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步伐,市区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4万吨/日处理工程尽快建成并投入使用;2008年底前各县城建立一座生活污水处理厂,各中心镇在2010年前建成1座生活污水处理厂,2010年全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5%以上。
2.加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
加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市区、县城及中心镇规划建设无害化的生活垃圾处理场,确保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以上;继续巩固和完善市医疗垃圾处理中心建设,全市医疗废物实行集中统一处置。
3.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加强对流经城市县城区河段的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城市污水截污能力,改善水域环境质量。市区东埔河综合整治在2006年前完成,新丰江南北沿岸综合整治在2007年前全部完成。
(三)加强污染防治,保证区域环境安全
加强污染防治,加大政府财政预算对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对企业的环境行为全面监管,执行严格的控制政策减少工业生产各个环节中污染物的排放,实行城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1.维护生态平衡
全面实施“青山、碧水、蓝天、绿地”工程,保护和合理利用东江、新丰江等重点水资源,保护水源涵养区,合理调整和优化水源涵养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严格控制水污染源,加强生态培育和建设;加快建设林业生态市,抓好生态公益林、商品林、竹林三大基地建设,提升林业生态功能和产业化水平,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管理,提高森林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
2.加强废水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