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深入开展工业经济服务年活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责任单位:市纪委(监察局)、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委组织部、市经委、市发改委(物价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地税)局
配合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工作要求:(1)组织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全面开展为企业解难题服务活动,集中解决一批制约企业发展的难题。(2)开展企业减负专项治理活动,全面清理涉企收费项目,清理整顿社会团体和中介机构的涉企收费行为,认真开展对重点部门和重点项目的涉企收费专项治理工作,坚决查处涉企乱收费、乱检查、乱摊派、乱罚款、乱培训等新老“三乱”行为。(3)开展市机关18部门78个涉企科级岗位群众评议活动,建立中层干部评议与交流轮岗新机制,切实解决机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4)加强企业行业协会建设,逐步理顺机关部门与行业协会、行业商会之间的关系,做好部门与协会的脱钩工作,年内全市组建4个10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主导产业行业协会,企业入会率达60%以上。
8、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加大信贷投入。
责任单位:人行金华市中心支行、金华银监分局
配合单位:各有关金融机构,市财政(地税)局、市国税局
工作要求:(1)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消费贷款、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保持信贷稳定增长。全市金融机构全年新增贷款120亿元,力争130亿元;其中市区全年新增贷款30亿元,力争35亿元。(2)积极开展信用分类监管,加大对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规范市场退出机制。(3)做好银行不良资产抓降工作,年底不良资产余额及占比实现“双降”。
二、坚持统筹发展,着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9、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为龙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责任单位:市委政研室(农办)、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卫生局
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建设局、市文化局、市体育局、金华电业局
工作要求:(1)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今年全市完成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30个,其中市区5个;全市完成村庄整治村750个,其中市区95个。(2)继续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建设,年内完成乡村康庄工程647.5公里,力争武义县、磐安县的等级公路通村率、路面硬化率均达到100%;完成乡道公路路面改造1000公里。(3)突出抓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重点抓好全市17个省级项目建设,新增农村饮用水安全人口35万;市区完成150个村的饮用水设施和自来水管网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提高12个百分点以上。(4)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深入开展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建设,重点抓好全市7个省级项目,实施4个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示范项目,基本完成渠道防渗衬砌70公里。
10、加快推进中心镇(村)建设。
责任单位:市委政研室(农办)、市经委、市民政局、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市国土资源局
配合单位: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
工作要求:(1)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修编完成城乡建设规划,科学安排农村生产力布局和村庄布局。(2)按照“十个一”要求,加强市级中心镇建设力度,特别是要重视加强中心镇工业功能区建设,认真抓好中心镇工业功能区的产业配套工作,制订“工业强镇”考核办法,开展全市“工业强镇”评选活动,在全市范围内评出20个工业强镇。(3)按照“五个一”要求,继续加强中心村建设力度。(4)结合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和下山脱贫工作的实施,加大中心镇(村)改造和文明村镇建设力度,在全市建成50个新型农村社区。
11、稳定粮食生产和收购工作。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贸易粮食局
配合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财政局、市物价局、市农发行
工作要求:(1)稳定粮食生产,落实粮食直补政策,合理安排全年粮食生产布局,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04万亩,产量达到73万吨。(2)全面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与粮农直接签订粮食订单计划全市超过5万吨;广泛开展优质服务,实际收购率达到85%以上。(3)加快中心库建设步伐,全市年内累计完工中心库仓容10万吨,市县储备粮存放中心库比例达到80%以上。
12、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配合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财政局、市林业局、市供销社
工作要求:(1)大力发展畜牧业,全市奶牛存栏数达到3.5万头。(2)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市新增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0个,新增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15个,绿色食品5个;创建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15个以上。(3)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全市各类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达到270家,社员3.5万人;其中规范性合作社达到150家,占55.6%。(4)举办2006年金华精品水果展示会、2006年金华农副产品沪杭推介会、农业机械化设备展销会,组织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省农博会、北京茶博会。(5)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75亿元,出口创汇2.5亿美元,带动农户50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