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把农村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普及提高学前3年到高中段的15年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政策,2006年秋季起全市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部免收学杂费,确保所有困难家庭学生不因贫失学、辍学。全面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充分利用农村富余教育资源发展农村幼儿教育。每个乡镇办好一所中心幼儿园。深入实施农村教育“四项工程”,其有关政策延长至“十一五”期末。建立完善城镇优秀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40周岁以下的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职务前必须有到农村支教或任教经历,实行金华市范围内城乡学校结对、教师互派,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开展名师巡回教学。
17、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新型农民的重大战略,整合城乡职业技术教育资源,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参与培训,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覆盖面,努力使未升入大中专学校的农民子女普遍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加大培训投入,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资金筹措机制,对我市紧缺工种的培训给予适当倾斜。继续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扶贫助学行动计划”,对低收入家庭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免收学杂费。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学校、函授教育、网络教育、基层党校、乡镇成人学校等作用,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社区教育,逐步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
18、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认真研究并制定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深入实施“文化阵地工程”,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先进文化向农村传播,基本建成适应广大农民群众需求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和乡镇文化站、广播电视站和村文化室、广播电视室阵地建设,达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乡(镇镇)有文化站、广播电视站,村村有文化室、广播电视室的目标,创建200个文化示范村。以农民小康健身工程为抓手,加大农村体育健身活动场所和设施建设力度,培训乡村体育骨干,组织开展各种比赛活动,切实改善农村体育活动条件,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继续开展“文化大蓬车”、“万场电影千场戏”等文化下乡活动,倡导以村为主组建群众性舞龙队、秧歌队、锣鼓队、演出队等组织,丰富群众文体生活。扶持农村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做好农村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工作,促进民间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分批创建30个民族民间艺术特色村。
19、树立健康文明新风尚。全面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公民素质教育,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普遍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双千结对、共建文明”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加大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力度,不断提高农民文明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营造健康文明向上的农村新风尚。积极开展农村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做到村村都有科普站、科普栏、科普宣传员,引导农民学科学、用科学,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实施以“少生优生、富裕文明、健康幸福”为主要内容的新家庭计划,倡导农村生育文明。以“五五”普法为载体,深入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增强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的责任感。加强农村殡葬管理,推进“绿色殡葬”工作。
五、实施“村容整洁推进行动”,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新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