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金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数字金华)“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提升产品信息化水平。积极发展各种嵌入式系统,促进信息技术与产品的融合,大力发展各种光机电一体化产品。积极推进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鼓励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信息产业是二十一世纪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也是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科院金华科技园为重点,做强高频器件、光机电、表面贴装元器件、新型机电组件、特色电子材料等新型电子元器件产品;发展汽车电子、节能电子、智能控制系统等新型应用类电子产品;开发半导体器件封装与集成电路测试、混合集成电路、发光二极管等产品;加快浙中软件基地建设,形成以应用软件开发为主的集聚区,扶持发展嵌入式软件、网络软件、安全软件和中间件产品,积极鼓励软件出口与外包,提高软件产业集聚效应。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特色优势,提升磁性产业竞争力,逐步形成一个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竞争有序、关联度高、错位发展的磁性产业集群。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加强改造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加强对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下一代互联网(NGI)、数字电视(DTV)等新兴领域的应用与开发,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自主品牌的创新技术。加强国际国内合作,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推进产业化、社会化进程。加强面向我市重点产业集群的区域技术创新,逐步建立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中介组织积极参与、全社会协同配合的信息技术支撑体系。
  (四)实施数字城市工程
  数字城市是数字金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推进数字城市建设,对于提高城市品位,提升城市形象,增强浙中城市群内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加快服务业信息化。城市之所以有集聚和辐射作用,关键在于城市具有许多功能;城市功能的完备程度,关键在于城市服务业的发达与否。抓住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和“入世”过渡期结束后服务业加快开放的有利机遇,以信息化加快带动服务业发展,促进服务业经营业态、组织形式、服务方式、服务产品的创新,促进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的转变,提高传统服务业的技术含量与增加值,加大信息技术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含量和渗透,着力发展技术含量高、关联度大的现代服务行业,如现代商贸、现代物流、金融、旅游、房地产、信息服务、文化传媒、中介服务、会展等。发挥我市市场大市优势,加快培育专业市场网站,促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建设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旅游信息服务系统,积极培育发展信用调查、信用认证、信用评估、信用担保等中介服务机构,不断提升我市服务业发展水平。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开展企业电子商务与企业协作平台建设,依托骨干企业在采购、销售等方面的优势,以产业链为基础,以供应链管理为重点,整合上下游关联企业和市场终端的相关资源,实现企业间业务流程的融合和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推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发展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电子商务,推动大型商场、购物中心、连锁经营企业和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建立网上订货和物流配送体系,重点抓好100家企业电子商务示范工作。大力发展行业门户网站和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中小企业提高商务效率。发挥我市市场大市优势,重点扶持“商务金华”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中国包装网”、“中国服装网”、“中国五金网”、“中国食品产业网”、“5173网”、“网上中国小商品城”、“今日五金”、“全球五金网”等一批特色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
  加快社区信息化。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信息化决定着城市竞争力水平。坚持“政府引导、社区自治、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原则,以社区宽带网、电话网和广电网为基础,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社区广泛应用,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建设和运营。重点加强社会保障、失业救助、民政优抚、法律服务、家政物业、商品配送、卫生保健、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建设全市社区信息化服务资讯平台,促进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公共服务和便民商业服务在社区的融合汇聚。
  推进城市管理和公共管理信息化。以提高城市综合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建设和完善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平台,重点开发城市规划、城市管理、智能交通、生态环境保护、人口管理等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城乡社会公共安全预警系统和指挥救援信息系统,加强对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事务的预警,提高对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的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
  (五)实施数字新农村工程
  数字新农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和重要内容,也是数字金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建设数字新农村,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和生产相结合,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有利于农业产销信息对接和要素整合,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生产;有利于提高农民群众文化素质,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增强为“三农”服务能力。
  建立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加大“农民信箱工程”实施力度,争取到“十一五”末全市农民信箱达20万户,农民信箱村级联络点和农村信息服务站的覆盖面在85%以上。加强农业信息网站建设,突出中心镇、中心村的信息化建设示范作用,大力推进农村合作医疗、计划生育、农业科技、农村救济、村务公开、农民就业、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等信息系统建设,实现行政村及20户以上自然村有线广播电视全覆盖,加快实施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农业信息进村入户。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