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完善各级教育基金会受赠功能,鼓励企业、社会团体、港澳台同胞和华人华侨捐资办学,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教育投资领域,建立多元化筹、融资办学的有效激励机制。实施义务教育免费入学,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加强生均教育成本核算制度,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建立完善政府和社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制度,采取各种措施,全面化解农村教育债务。
八、加强对教育强市建设工作的领导
21.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把教育强市、教育强县(市、区)、教育强乡(镇)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党政一把手要对当地教育改革和发展负总责,及时研究解决涉及教育的重大问题。研究出台城乡间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制度,以教育公平促进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缩小城乡差距,使城乡教育同质发展,加大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县(市、区)主要领导要对口联系薄弱学校,将“治薄”当作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来抓,有计划、有倾斜地在资金和政策上扶持薄弱学校,尽快改变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同时要以学校均衡、优质发展为导向,加强对县(市、区)党政领导目标责任制考核。力争到“十一五”期末,9个县(市、区)全部建成省教育强县。
22.全面提高依法治教水平。组织实施好教育“五五”普法规划,特别要注重教育专门法的贯彻实施,提高干部和教师依法治教的观念和水平,依法治教,规范各类教育行为,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让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和谐校园。培育和树立现代服务理念,强化主动服务意识,以优质服务推进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全面启动“公信教育”行动,扩大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评议权、监督权和参与决策权,完善社会信息结构。加大教育执法监督力度,深化和完善党风廉政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办法,科学构建全市教育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行首问责任制和投诉限时办结制,治理商业贿赂,杜绝乱收费,推行金华市收费规范由县(市、区)评选制度,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
23.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深入宣传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广泛宣传教育发展成就,总结推广先进典型,大力宣传教育工作的新举措和新实践。重点加强教育方针政策的宣传,引导政府进一步确立正确的政绩观,引导学校进一步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引导社会进一步形成合理的人才观。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导向作用,动员全社会秉承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更加关心和支持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