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加强,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一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有效,全年新增就业人数2.1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4%。调整了低保和养老金发放标准,全年全市共有2.84万户、7.14万人享受低保。突出抓好社会稳定工作,建立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解决了一批企业改制、征地拆迁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335元,增长11.16%。二是教育、科技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建成了行知小学、树林巷小学,西宁九中等66所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全面完工;完成了花草制种基础研究、藏成药剂型改造等科技项目25项;中古友好眼科医院、仁济医院建成运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前三年实现了全面覆盖;“三台合一”指挥中心建成投入使用。三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总人口212.7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5‰以内。
2006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层次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城乡居民收入偏低,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保障、就业安居、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7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和工作措施
2007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体会议确定的全市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推动经济社会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降低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按照市委的总体要求,强化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措施:
(一)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开工建设盘道水库灌区一期工程;加快北川渠等重点灌区改造和人饮安全工程建设,改善农田灌溉面积5万亩,解决4万人、3.5万头(只)牲畜饮水安全问题;积极抓好农村道路建设,做好372公里的县乡公路建设工作,完成114个行政村的村道硬化任务。加强设施农业建设,年内新建4000栋日光节能温室和3000栋畜棚,完成6217座沼气池建设。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围绕产业抓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依托高原动植物资源,努力发展壮大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加快生产基地建设,2007年马铃薯、油菜、蚕豆生产基地面积分别达到20万亩、50万亩和20万亩,沙棘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特色优势及经济农作物种植比重达到73%以上。以天露、高原绿色等龙头企业发展为依托,新建7个奶源试点示范养殖基地和8个肉牛养殖示范基地,进一步加快火烧沟养殖基地建设和“西繁东育”项目建设。2007年全市贩运、育肥出栏牛羊140万头(只)。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54%以上。三是积极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藏毯编织、特色种植养殖为重点,实施好“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努力提高农民工培训的质量和水平。2007年完成农民工技术培训25万人(次),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30万人(次),其中新增长期相对稳定农民工2万人。四是切实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加快编制新农村产业发展规划,积极促进农村主导产业发展。加大资金和项目支持力度,重点扶持试点村肉用牛羊养殖基地和奶牛养殖基地建设。认真做好试点村扩面工作,在完成去年新村规划编制和试点村建设任务的基础上,今年再完成100个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新增市级试点村13个,使市级试点村扩大到30个、区县试点村达到5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