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8
重点扶持的文化市场主体
国有文化单位山西出版集团、太原文广集团、语文报、英语周报、山西演艺集团、山西晋万家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山西闻兴印务有限公司、山西闻汇广告发行有限公司、山西广播电视总台广告中心、山西电影制片厂、山西广电网络公司等。
民营文化单位山西运城制版集团、山西宇达集团公司、山西黄河文化产业集团、山西得一文化产业集团、山西好运达广告公司、山西舶奥动画制作有限公司、山西绿洲科技网络公司、山西绛州鼓乐艺术团、山西尔雅购书中心、太原21世纪图书广场、太谷鸿运民间工艺厂等。
(十六)建设文化市场。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领域,培养积极健康的文化消费习惯,引导文化消费。规范网吧、娱乐、图书音像和演艺市场,重点扶持3-5个有规模的艺术品交易市场。培育小型多样的农村艺术品市场,发展画廊业、艺术品拍卖业,鼓励民间收藏,兴办各类专业博物馆,扶持剪纸、推光漆、编织、砖雕、木雕、石雕、木刻、堆锦、刺绣、葫芦画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品开发。创新文化企业融资制度,鼓励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规范文化产权交易,发展版权和其他无形文化资产交易市场,完善文化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管理文化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支持成立文化产业促进会和文化资源和项目评估机构,每年评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节庆活动,依托新闻媒体,扩大影响,宣传推介。进一步沟通信息,搭建发展平台。发展文化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技术交易、推介咨询、担保拍卖等各种类型的文化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各类文化行业组织自身建设,发挥其联系、协调、服务的作用,创新、健全市场运行机制。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系,整顿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六、打造文化精品,推进文化自主创新
(十七)繁荣文学艺术。实施“文化精品创作工程”。立足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化强省,聚焦人民群众创造新生活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掘和利用山西文化的丰厚资源,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努力创作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风格、中国气派、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繁荣发展文学艺术。扶持原创性作品,继续支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着力打造一批代表山西形象、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曲艺、杂技、广播、影视、动漫、服饰展示等文化艺术精品,培育一批体现时代文化水准、具有国内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和文化精品。实施出版精品战略,推出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影响的出版精品。重点扶持对繁荣文化有推动与引导作用的工程与奖项。加强对群众文化需求和文化市场消费的调查研究,适应现代受众的审美情趣,开发深受群众喜爱、市场占有率高的文化产品,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
表9
重点扶持的文化精品工程奖项
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重点推出30部弘扬主旋律、体现多样化的优秀戏剧、电影、电视剧、歌曲和文艺类图书,力争5-10部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
赵树理文学奖推出20部讴歌时代,讴歌人民的伟大创造的长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等,力争获得国家级奖项。
杏花奖重点推出30部山西特色、民族风格、中国气派的舞台艺术作品,力争2-3部进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山西省政府
优秀出版物奖推出一批学术水平高、社会影响大的出版精品,力争获得国家图书奖等国家级奖项。
山西新闻奖推出一批导向正确、影响深远的好新闻,并力争获得中国新闻奖等国家级奖项。
社会科学
优秀成果奖做好第5、6次评奖工作,推出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理论成果,并力争获得国家级奖项。
影视创新工程重点推出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现实题材、农村题材、少儿题材的电影、电视剧20部,力争获得国家及国际大奖。
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和二十世纪美术作品收藏工程完成100幅(件)左右表现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大型绘画和雕塑作品,力争在全国重要的美术展览中占有一定地位;收藏100幅左右代表20世纪文化艺术水平的美术作品。
(十八)提高创意水平。以创意为核心,不断培育和塑造有较大影响力的强势文化品牌,形成产业链和产业群。培育文化创意群体和内容提供商,积极营造有利于集体和个人充分发挥创意、技艺、技术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重点培育广播影视、出版、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和内容提供商。支持太原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形式,集聚各类文化创意人才。加快传统文化企业的产品结构、服务结构调整,支持和鼓励中小型文化内容服务企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一批以提供文化数字信息、影视、演艺、文化资讯等内容为主的市场主体。支持和鼓励各类文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结成创新型组织。形成崇尚创新、追求卓越的氛围,扩大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充分发挥文化创意在内容创新和传统企业改造中的积极作用,利用文化创意成果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作业的发展。积极利用技术交易市场,开展文化技术产权交易活动。推动文化企业成为文化创新的主体。
(十九)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创新。构建科技支撑体系。加强数字和网络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应用,确定一批重大文化产业技术专项,推动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提高装备技术和制造技术的水平,加快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化。加大文化领域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建立全省重点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目录。强化文化工作者、民间艺人的知识产权意识,加强指导协调,推动文化单位、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鼓励发展知识产权代理、推介和交易服务业,逐步构筑覆盖全省联通全国的知识产权服务网络。建立实时高效的文化领域知识产权保护预警机制,完善重大案件联合督办制度,坚持以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相结合,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各种行为。增强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