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坚持政府、市场和社会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和改进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社会发展的调控和管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培育社会自我调节和发展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
  --坚持公益性与经营性统筹兼顾,强调公益性第一。社会效益优先,以社会公益性事业为主体,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作为社会发展工作的首要任务。同时充分考虑需求的多样性,积极发展经营性产品和服务,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
  --坚持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更加注重公平。强调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平等与机会均等,切实维护弱势群体的社会权益。在注重公平的基础上,通过强化竞争和管理等手段,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重点向农村倾斜。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力支持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民享受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立足省情实际,积极稳妥推进。既要加大投入,加快社会发展,也要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四)主要目标。
  文化大省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保护切实得到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基础教育、文体设施和生活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主要社会发展指标处于全国前列,到2010年基本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出生人口性别比在有效遏制升高势头的基础上逐渐回落、趋向正常;
  --全省党政人才、企事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510万人,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分别达到150万人和100万人;
  --文化事业投入、公共文化设施、公众文化消费等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
  --高质量、高标准普及学前三年到高中段15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5%,就业人口受教育年限提高1年左右;
  --全社会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1.5%,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和公众科学素养均处在全国前列;
  --每千人医生数2人左右,体育人口达到45%以上,农村合格自来水普及率达80%,人群主要健康指标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新增城镇就业30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00万人;
  --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00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85%以上;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中,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两项指标分别控制在50.5万吨和73.1万吨以内;
  --自然灾害事故损失、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重特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事件得到有效控制。
  三、“十一五”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农村社会发展。
  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浙委〔2006〕28号),公共财政支出向农村倾斜,进一步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切实加强农村社会发展工作,促进村落向农村新社区转变,促进农民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转变。
  1.重点工作。
  (1)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步伐。
  落实中央关于把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积极引导各类民间资本进入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建设领域,促进优质教育、科技和卫生资源向远郊区域和农村地区辐射。
  --健全卫生网络,促进农民健康。建立和完善以县为主,县、乡、村分级负责的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和覆盖所有农村居民的卫生服务网络。认真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5〕50号),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专业服务相结合,为农民提供3大类12项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使每个乡镇拥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每个中心村拥有一个村卫生室,村卫生室药品使用规范化率达到100%。落实医务人员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前到基层农村服务的政策,建立选派城市优秀医师支援农村卫生的长效机制。推进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全科医学转型教育和乡村医生医学规范化培训。
  --培育新型农民,全面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水平,着力增强科技、教育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建立城市优秀教师到欠发达地区支教制度。重视解决留守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积极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对农村劳动力逐步实行先培训后转移,对农村后备劳动力普遍实行良好的职业技能教育,大力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使转移就业农民掌握专业技能,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适应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要求,造就全面发展的现代农民。
  --加强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基本建成适应广大农民群众需求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农村有线电视、广播全覆盖。合理布局,在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一批体育健身活动场所,有针对性地培训乡村体育骨干,切实改善农村体育活动条件。加大“乡村康庄”、“万里清水河道”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工程的配套力度,形成整体建设合力,建成一批规划科学、环境整洁、设施配套、服务健全、管理民主、生活舒适的农村新社区。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