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高危行业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基本要求及条件导则

  3.2 应急救援预案的类型
  应急预案分为四种类型:
  (1)应急行动指南。该预案主要起提示作用,如发生险情向谁报告,报告什么信息,采取哪些应急措施。
  (2)应急响应预案。这类预案包括所有可能的危险情况,明确有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职责和必需的行动。不包括事前培训,演习和事后措施。
  (3)互助应急预案。是企业之间为在事故应急行动中相互帮助制定的应急预案。
  (4)应急管理预案。是综合性的应急预案。详细标明事故前,事故过程中和事故后何人做何事,什么时候做,如何做。包括具体实施程序。应急管理预案包括事故的4个逻辑步骤:预防、准备、响应、恢复。
  可能发生重大事故的单位必须制定应急管理预案,通常称为应急救援预案。
  3.3 应急救援预案的基本要素
  应急救援预案基本要素应包括以下10项。
  3.3.1 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1)明确应急反应组织机构、参加单位、人员及其作用;
  (2)明确应急反应总负责人,以及每一具体行动的负责人;
  (3)列出本区域以外能提供援助的有关机构;
  (4)明确政府和企业在事故应急中各自的职责。
  3.3.2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1)确认可能发生事故类型、地点;
  (2)确定事故影响范围及可能影响的人数;
  3.3.3 通告程序和报警系统
  (1)确定报警系统及程序;
  (2)确定现场24小时的通告、报警方式,如电话、警报器等;
  (3)确定24小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通讯、联络方式,以便应急指挥和疏散居民;
  (4)明确相互认可的通告、报警形式和内容;
  (5)明确应急反应人员向外求援的方式;
  (6)明确向公众报警的标准、方式和信号等;
  (7)明确应急反应指挥中心怎样保证有关人员理解并对应急报警反应。
  3.3.4 应急设备与设施
  (1)明确可用于应急救援的设施,如办公室、通讯设备、应急物资等;列出有关部门,如武警、消防、卫生、防疫等部门可借用的应急设备;
  (2)描述与有关医疗机构的关系,如急救站、医院、救护队等;
  (3)描述可用的危险监测设备;
  (4)列出可用的个体防护装备(如呼吸器、防护服等);
  (5)列出与有关机构签订的互援协议。
  3.3.5 应急能力与资源评价(现场评价)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