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产业损害预警工作的主要内容
杭州市产业损害预警工作主要通过建立产业损害预警体系,对重点、敏感产品进出口数量、价格以及市内同类产品生产经营情况等重要参数变化的监测,分析其对我市产业的影响,发布重要产业受到实质性损害、实质性损害威胁或阻碍的预警信息,为及时、有效地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调查等提供资料和依据,实现我市产业保护工作的前置化。
(一)产业损害预警数据采集系统
1、预警监测产业(产品)
1)市场份额在国内占较高比例且易受进口冲击,对进口数量、价格变化较为敏感的产业(产品);
2)具有比较优势,出口量较大,且对我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产业(产品);
3)规模虽较小,但涉及国计民生及我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中鼓励发展类,且可能受国际市场不利影响的产业(产品)。
4)国家严格控制或限制的产业。
2、预警监测指标
监测指标体系包括产品进出口指标、企业生产经营指标、产品市场价格指标、投资规模以及其他影响因素五个部分。主要包括产品进出口数量、平均进出口(完税)价格、市内同类产品生产企业生产能力、产量、开工率、销售量、库存量、销售额、销售成本、利润率、产品国内外市场价格、项目投资规模(其中外资规模)等。其他影响因素包括相关产品市场价格变化、国内外重大贸易政策调整、技术进步等。
3、预警监测点
在确定监测产品后,对于每一类进口监测产业(产品),综合考虑生产能力、技术条件、产品质量、生产成本等因素,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生产企业以及重要流通企业等作为该进口产品的预警监测点。预警监测点企业须明确一名预警监测员,并定期上报预警监测报表。
(二)产业损害预警分析评价系统
产业损害预警分析评价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重点监测与综合分析相结合,预警模型分析与专家评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定量分析主要是运用预警数学模型,根据获取的监测数据,从进口产品的数量、价格和对相关产业的影响三方面,计算产业损害预警指数,从而判断产业是否遭到损害。
定性分析主要是建立专家分析系统根据监测产品的行业经营状况和对其产生影响的各层次因素,建立阶梯层次结构和判断矩阵。由产业、贸易、法律和经济专家组成的工作小组依据专业知识和经验,填写专家问卷;再根据专家问卷确定相关限值,计算各因素权重,通过逻辑运算,算出专家评估指数,从而判断行业是否遭到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