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处戈壁荒漠,植被稀少,城区内地势平坦,为砾石结构,天然承载能力强。市区西部为荒漠戈壁,东部为农业绿洲。平原区高程在1400-2262m之间,平均地面坡度13‰。
2.1.2 水系
讨赖河是我市境内唯一的地表河流,发源于青海省祁连山中段讨赖掌,出冰沟口流经嘉峪关、酒泉、金塔后汇入黑河,属黑河水系一级支流。讨赖河源头至冰沟口河长260km,集水面积6883km2,从嘉峪关市西南入境,由东面流出,境内河长40km。河流来水由降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补给,冰沟口上游属径流形成区,年降水量在300-450mm之间,植被覆盖率高,地势陡峻,河床坡降大,河水涨落速度快,洪水过程呈尖瘦型,在出山口径流达到最大值。冰沟口至入黑河干流口是径流利用区。讨赖河出山口径流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一般规律是:冬季由于河流封冻,径流靠地下水补给,是径流的最枯时段,1~3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7.1%,3月以后,随着气温升高引起融雪和解冻,径流量增大,4~5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11.8%,夏秋雨季是流域降水较多而且集中的时期,6~9月的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55.7%,10~12月为河流退水期,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25.4%。据冰沟水文站1948~2000年观测资料分析,讨赖河多年平均径流量63780万m3,年最大径流量112000万m3(1952年),年最小径流量46400万m3(1948年)。
2.1.3 气候
受典型高寒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影响,区域内干旱少雨。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5.3mm,实测最大年降水量165.7mm,最小年降水量36.0mm。年际极值比为4.6(历年最大与最小降水量比值);Cv值为0.39,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6.7%,其余九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43.3%。
2.2 社会经济
我市城市功能完备,公路、铁路、航空运输四通八达,商业、旅游、金融等设施功能配套,通讯、电力、供排水、供热、煤气等设施一应俱全。自来水普及率100%,煤气管道入户率9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1.5%,人均绿地和水域面积分别达到16.9平方米和11平方米。2005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3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 %。人均GDP达到44686元,比上年增长23.1%。
2.3 洪涝风险分析
2.3.1 洪水特性
防洪区域广,集雨面积大,灾害比较频繁,洪水具有形成的历时短,突发性强,来势凶猛,破坏性大的特点。
2.3.2 洪水灾害成因及特点
局部暴雨引发的山洪和戈壁滩就地起水是引发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排涝系统滞后。现有的排洪通道主要以土沟排洪,防洪标准偏低,部分堤段高度不够,堤身单薄,险工险段多。城市开发建设改变了地面的自然状态,建筑密集,道路硬化,不透水层的面积加大,改变了洪水的汇流规律,使得径流系数变大而引发洪涝灾害。
2.3.3 历史灾害
我市在1952年7月28 日,发生了历史上的最大洪水,流量达1120 m3/s(讨赖河)。1977年又发生了第二次洪灾,受灾面积20 km2,受灾耕地1500亩,受灾人口150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60万元;1998年发生了第三次洪灾,受灾面积18km2,受灾耕地400亩,受灾人口300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1万元。2001年7月23日和27日,两次突降暴雨,洪水四溢,冲毁房屋、农田。部分村镇同时发生了多年未遇的冰雹,冰雹持续15分钟,淤积厚度达20厘米,最大直径约4厘米,冲毁防洪堤坝591米,渠道决口554米,淤积8500米,冲毁公路1处207米,渡槽2座,受灾农户1300多户,农作物受灾20865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48.7%,成灾10695亩,绝收4230亩,粮食减产839吨,直接经济损失1090万元。
2.4 洪涝防御体系
2.4.1 城市防洪现状
嘉峪关市已建有南、北、西、东四大排洪沟,全长18公里,是城市防洪排涝的主要工程。城市防洪采取工程和非工程相结合的原则,以工程措施为主。城市防洪调度原则“以泄为主,蓄泄兼施”。
2.4.2 工程措施
我市城市排洪现状有四条排洪沟道:
西排洪沟由西大桥起沿环城铁路至原树脂厂以北断山口,沟底宽3~5米,顶宽8~10米,深5~6米,总长10公里。
南排洪沟由环城铁路外,嘉峪关火车站西端起开挖至车站东端,经铁路涵洞进入环城铁路内,经铁路机务段穿过胜利桥、迎宾桥入讨赖河,长4公里。
市区东段防洪堤由原百货二级站西墙外至河口路止,长度4公里,1996年,又续建河口路至建设路440米防洪堤。
北段防洪堤西起关城南侧外城墙下,东至西大桥西坡底止。全长4公里,高1~2米,底宽2~3米,顶面宽1~5米。堤用土砂石水泥预制块、砼堆砌而成。次段防洪堤破坏比较严重。
2.4.3 存在问题
1、城乡已建堤防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工程设计标准偏低;
2、因河道淤塞、挖砂严重超采日趋严重,行洪能力偏低,时常造成洪水於塞,严重威胁周边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