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生物物种多样性保护工程
1.加强动植物资源的保育、开发和利用。组织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实施计划,开展生物资源生态系统调查、生态环境及物种变化的检测、生物资源动态调查和检测,继续与研究机构合作对蠡湖、长广溪湿地进行检测。
对城市规划区域内的河湖、自然湿地、水源保护地等生态和景观的敏感区域,划定范围,严格保护,持续利用,同时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加强生物物种、自然植物群落和生态群落的保护。划定惠山青龙山为生物物种保护基地;建立蠡湖、长广溪湿地植物保护基地;建立九龙湾生态茶园保护基地、阳光水蜜桃特色农业保护基地,鼋头渚充山地带性植物区系保护基地。加强宜兴龙池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
体现本地特色,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突出做好就地、移地保护工作。 同时,加强珍稀、濒危物种的繁育和研究基地建设。
推进优良园林绿化材料的育种工作,加强和促进本地乡土物种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按建成区用地2%的标准,规划建设苗圃用地;注意加强大苗培育基地和特色植物基地建设;加强野生乡土物种的驯化与培育,引进培育适宜树种,丰富植物物种多样性。
加快动物园的易地建设、植物园的建设;进一步加强鼋头渚兰苑中国兰花种质中心、梅园中国无锡梅花研究中心、锡惠名胜区中国杜鹃花种质资源基因库的物种保护、引种科研工作;推进红豆杉基地、红豆杉种植、繁育和江阴巧集、滨湖马山向山兰花繁育基地建设。继续认真贯彻“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规划建设市级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积极扶持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基地建设;大力开展人工繁育、培育野生动植物产品的开发和利用,规范野生动植物产品的市场经营利用行为,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充分发挥公园、小游园在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每个辖区建有区级公园。到2010年力争建成区的每个街道社区建有一座公园。在中心城区重点景观工程项目建设中建立植物物种多样性示范点。注重发挥公园、小游园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科普教育阵地作用,不断提高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城市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道路绿化、风景林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建设,要按《公园设计规范》要求进行植物配置设施,合理界定植物品种的数量,丰富植物物种。按照《道路绿化设计规范》的规定,进行道路绿化的规划建设,每条主干道都要按规定配置绿地游园,建设一批园林景观路。
2.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古树名木保护范围内合理配置植物群落,形成良性生态环境,为古树名木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挖掘古树名木历史价值,发挥扩展空间、浓缩时间、折射历史、丰富环境内涵、增加文化底蕴等作用。依据《
无锡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进行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加强古树名木普查增补工作,对全市范围古树名木进行全面调查,及时报批、公布古树名木名单;进行古树名木定位测量工作,建立电子档案;全面实施古树名木复壮计划;依法查处各类损害古树名木的案件。利用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全社会保护意识。
(六)文化建绿工程
“十一五”期间,通过文化建绿把一个城市历史、文化、传统进行浓缩,并与城市绿地景观有机结合,变为城市符号,来体现我市城市人文底蕴和内涵,提高绿化景观品位,展现城市的特有魅力。
1.进行文化定位。对无锡市近现代的历史、文化、经济、人文等所有历史遗存进行梳理,体现以历史文化为核心,城市脉络和文化遗产为内涵,进行文化定位,使其成为文化建绿的基石。
2.制定文化建绿规划与实施计划。以示范带动,选择已建成的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道路绿地增加文化内涵,同时,对正在实施或计划实施的环境绿化项目进一步完善规划设计、提升绿化文化品位。(1) 结合无锡市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现状及街景地理位置,先行选择已建成的道路,通过多种形式将文化内涵融入绿地景观。如太湖大道,以太湖石在绿地内点景为主,在石上铭刻体现城市文化的文字、篆刻等,充分体现太湖文化及无锡的太湖品牌;环湖路(桥头公园-蠡湖之光沿湖),以反映吴越文化为主题,结合沿湖景观,在绿化带内设置园林小品,使游人充分领略到吴韵越风的文化气息;解放环路,以体现老无锡民俗民风为主题,突出无锡悠久的人文传统特色,同时使无锡老城区的街景更加美丽;蠡湖大道,以无锡城市历史脉络为主题,结合现状绿地景观,通过园林小品、雕塑、景观灯箱等表现手法来全面反映无锡近现代历史文化。(2) 结合风景区、公园的建设,融入城市文化,反映历史文脉,体现无锡现代人的精神风采。(3)文化建绿的研究与环境绿化工程同步展开。城市绿地重要节点特别是蠡湖景区建设、惠山青龙山保护、古运河整治等市重大环境建设项目,展开专项文化建绿研究,其他环境景观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落实文化建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