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1030.19亿元、利润1901.83亿元,分别增长26.1%和36.5%,利润增长快于销售收入增长。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89.98,同比提高17.6。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财政总收入3935.87亿元(不含海关税收等612.28亿元),增长25.9%,地方财力进一步增强。金融运行良好。金融机构期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5860.47亿元、贷款余额18485.02亿元,全年新增贷款3203.77亿元。保险业稳定快速发展,保费收入达到502.83亿元,在全国名列前茅。着力抓好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依法用地、节约用地、集约用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
(三)三大区域发展进一步协调。苏南经济继续较快增长,结构调整力度逐步加大,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沿江开发步伐加快,产业集聚效应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沿江开发的带动下,苏中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工业经济增长居三大区域首位。“四项转移”力度进一步加大,南北共建苏北开发区积极推进,苏北振兴步伐不断加快。全年省级对苏北各类投入366亿元,增长20.8%。苏北承接500万元以上产业转移项目2000多个,总投资800多亿元。苏北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等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四)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四分开”,政府职能转变取得新进展。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基本完成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序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逐步深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深入推进财政、金融改革,省级机关全面推行非税收入统一管理,苏北地区开展“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试点,农村信用社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龙头型外资项目增加,占规模以上工业四成左右的“三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22.8%。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高于其他出口产品增幅。民营经济增势强劲,民营经济注册资本超过1万亿元,私营企业达到60万户,新增9.3万户,私营工业增加值增长24.2%。
(五)富民优先工程进一步推进。城乡居民富裕程度明显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增幅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四年下降。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增加107.4万人、147.7万人、62.6万人。城乡低保实现全覆盖,148.5万困难群众实现了应保尽保。在全省范围内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55%左右。省级社会保障和帮扶困难群众支出达到66.5亿元,增长37.7%。扎实推进农村新五件实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新农村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六)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的进步。科教兴省战略向纵深推进,全面启动“十一五”重大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项目,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增长60%,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超过100亿元。全省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增长53%和42.5%,其中发明专利增长55.2%。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76.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5.6%。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开始运行。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启动建设1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1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首次超过普通高中,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45万人。出台了扶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公共文化设施投入增加。加大对农村卫生扶持力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90.5%。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覆盖城市居民65%。大力推进“绿色江苏”和生态省建设,新增造林面积157.8万亩。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南京图书馆等一批重大社会事业项目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