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组织实施《全省清洁生产行动纲要(2006-2010)》,以推行清洁生产为载体,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控制污染。不断完善清洁生产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逐步建立企业自觉实施清洁生产的机制。到2010年,纳入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范围的排污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太湖、淮河、南水北调东线、沿江等重点流域的工业企业普遍开展自愿性的清洁生产审核,把太湖流域建成清洁生产示范基地。实施400项清洁生产高费方案,形成一批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清洁生产企业,培育5-10家“零排放”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他绿色认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积极推广沼气等生物质能源,减少农药、化肥、地膜用量,防止土壤污染,加快建立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绿色名特优农产品。
(四)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推进矿产资源深加工技术的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矿业的优化与升级;开发并完善适合我省矿产资源特点的采、选、冶工艺,提高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降低采矿贫化率,延长矿山寿命。加强尾矿回用,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加强对冶金、电力、煤炭、石化、建材、造纸、酿造、印染、皮革等废物产生量大、污染重的重点行业的管理,提高废物的综合利用率,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实现废物的循环利用。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为重点,推进再生资源微循环和回收利用,推进生活垃圾和污泥资源化利用。建立和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重点抓好废旧家用电器与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废旧轮胎和包装物等废弃资源回收利用。抓好苏州高新区静脉产业园建设和南通再生资源城市试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五)建设产业生态链。
1.以苏州为重点,打造IT产业生态链。苏州是我省IT产业的主要集聚地。要根据现有的产业布局特点,进一步整合重组,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将污染尽可能在生产企业内部消化处理。针对生态工业缺损部分,着力引进关键“补链”项目,形成多产品、多链条的生态工业网状结构,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产品代谢“补链”方面,重点引进和开发精密电子元器件、电子封装和半导体晶圆等企业和产品,发展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企业。在废物代谢“补链”方面,要针对电子类企业含重金属废物较多的特点,大力提升同和矿业公司等一批贵金属回收加工企业的水平,深度解决电子废物的综合利用问题。在产业配套“补链”方面,要由精密机械加工业的横向配套延伸到汽车配件生产等,增强主导产业抗风险能力。在精细化工产业引进为电子信息业配套的副产品,实现生态工业系统内部化,减少系统对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
2.以南京为重点,打造石化产业生态链。重点发展以南京为中心,辐射镇江、扬州的大石化产业区。大力发展炼油和乙烯工业。提升炼油加工水平和效率,在南京化工园区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乙烯生产基地。积极发展合成树脂、聚烯烃、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和ABS树脂等乙烯下游石化产品,发展大型对二甲苯、异氰酸酯、聚酯和醋酸下游衍生物等产品,形成基础石化原料-绿色中间产品-精细与日用化工品的化工产业链。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