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培训制度,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和机会;教师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学习研修计划,通过理论学习、实践学习、榜样学习和课题研究、结伴互助、合作交流等形式,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重点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学校要建立健全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进修体系。要认真研究新增科目以及传统科目在新课程中的变化,探索基于模块的教学方式改革,提高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能力和开发选修课程的水平,同时努力发挥各级教研、科研部门专业服务和学术引领的作用。
(五)推动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加快实现管理制度创新
1、推动学校自主发展,努力构建现代学校制度
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学校有很大的课程管理权。学校要充分运用国家赋予的课程自主权,确立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办学理念,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课程发展规划,不断丰富和提高学校的文化内涵,形成学校特色和品牌。制订课程计划、指导学生选课、认定学生的学分、自主开发课程、联系社区共同实施课程等工作,都是新课程实施中的新事物。学校要在校长和课程指导小组的领导下,切实加强对课程实施的管理。学校管理课程要坚持民主管理,要有校长、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代表参与。强化民主治校和科学决策意识,推进课程管理制度改革。
校长是新课程实验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应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监督和评估课程实施过程,发布学校课程质量信息。教师应对课程目标的实现、学生的发展负责,对课程的有效实施、学生的学习结果评定承担相应责任,学校与社会应尊重教师的劳动。学生及其家长应有机会了解、评价学校课程,并提出改进建议,应积极配合学校执行国家颁布的课程政策。
2、增强教育管理职能,强化课改服务意识
要转变学校管理和课程管理方式,创设良好的、宽松的环境,增强学校办学自主权,提高学校自主发展的能力。要积极组织开展教学研究、信息交流、专业咨询、师资培训、校际合作、社区资源建设与共享等各种活动,为学校实施新课程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服务。应当在了解和掌握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情况下,加强对学校实施课程过程的检查和监督,建立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上报、备案等有关制度,督促学校执行国家的课程方案,随时纠正各种违反课程方案、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
五、实验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领导
要切实加强对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领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各级领导应强化实施高中课程改革的政治责任、行政责任和社会责任,在组织领导、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办学条件、制度建设、师资培训、舆论宣传方面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