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毛皮动物养殖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衡政〔2006〕1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
皮毛产业是我市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产业。自1998年以来,毛皮动物养殖、皮毛加工、裘皮制衣、产品销售的产业链条逐步形成,效益显著,带动了劳动就业、相关产业乃至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国内外皮毛市场活跃、供求紧张、缺口很大,是扩大提升皮毛产业规模、建设特色优势产业的最佳时机。为抓住机遇,延伸“营皮”产业链,带动毛皮动物养殖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特提出本指导意见。
一、产业现状及发展优势
1、产业现状。近几年,在市场带动及政策引导下,皮毛产业不断壮大,发展不断加快,以枣强、故城及周边5个县、500多个村为主的毛皮动物养殖、加工、销售的“营皮”经济圈已逐步形成。仅枣强、故城两县毛皮加工企业就达10000多家、专业户6000多个、皮毛专业村100多个、营业门店2000余家、流动摊位7000余个、从业人数近10万,产品涵盖生皮、熟皮、半成品、服装、饰品等七大系列、2000多个品种,年产值超过60亿元。我市毛皮动物养殖以散养为主,养殖专业户在8000个以上,规模养殖所占比例不大。2005年底貂、狐、貉的种用存栏数量达20余万只,獭兔存栏达31余万只,年出栏打皮300余万张,其中高档皮80万张,有规模养殖场35个,养殖专业户800多个,年产值近3亿元。
总的看,我市皮毛产业发展迅速,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一是以狐、貉、貂为主的高档皮毛产业是外向型产业,与国际市场紧密关联,易受政治、经济及国际市场影响出现价格剧烈波动;二是因资金的严重短缺致使生产规模难于迅速扩大;三是良繁体系建设、品种改良、技术推广工作滞后;四是各项支持政策措施不配套。这些因素造成了皮毛产业链中毛皮动物养殖发展滞后、“营皮”原料90%以上来自于外地(包括国外)的局面。
2、发展优势。我市建设毛皮动物养殖基地、促进皮毛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四大优势:市场优势。“营皮”是我市的传统产业,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每年在我市大营市场的毛皮成效额在3亿元左右,出口在200万张以上,在国内外有着很高的知名度,产品畅销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国内裘皮市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和经济高速发展,原有市场不断扩大,新的市场不断开发,高档产品需求不断增加,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基础优势。近20年来,从养殖、加工到销售各个环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生产能力与生产工艺不断提高,品种结构不断优化,为扩大产业规模、打造名优产品及品牌、建设大产业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效益优势。貂、狐、貉是高附加值畜产品,可当年繁殖、当年见效,每胎可存活5只以上仔畜,饲养半年左右打皮。近年每张皮价值在300-500元,扣除各种养殖成本,可盈利200元以上,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区位优势。我市地处北纬37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冷暖差异较大,利于毛皮动物繁殖生长。加之我市劳动力、土地资源丰富、有饲养经验、有产品市场、交通便利,具备大力发展毛皮动物养殖业的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