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实施交通噪声控制方案。通过交通防护林体系建设,实现交通与住宅区噪声的隔离。结合噪声达标区建设,不断扩大机动车禁鸣区范围,控制高噪声车辆上路,区域内高速公路或高架立交与居民点距离小于500米范围的,要求设置隔声屏障。加强主干河道内噪声控制,到2007年,淘汰内河运输挂浆机帆船。
5.强化区域环境辐射管理,防治城市光、热污染
--强化区域环境辐射管理。按国家和省要求进一步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机制,逐步建立辐射源信息系统、放射源全寿期动态管理体系和重点辐射源远程安全监控系统,全面提升辐射事故应急和污染控制能力,落实辐射环境监测设备的基础配置,规范监测手段和方法,提高监测人员的素质,形成与无锡市辐射环境管理相适应的监测能力。
--控制城市光、热污染。推进玻璃幕墙改革,减少建筑光污染,制定城市经营性灯光设施、户外广告灯光设施管理制度,合理调整城市夜间亮化区域和时间,完善城市夜间亮化工程,降低夜间光污染。优化城市绿地系统布局,改善城市下垫面热岛效应,提高工矿企业冷却水循环回用率,减少热源排放。
(六)构建保障有力的公共安全(防灾减灾)体系
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为城市的抗灾减灾能力,构建保障有力的防灾减灾体系,是维护城市生态服务功能完整性的必然要求。
1.加快防洪保安工程建设
到2008年,城市防洪达到200年一遇标准,长江、太湖堤防达到100年一遇标准,全面完成运东大包围工程、山洪防治工程、运西片防洪工程等防洪工程建设,进一步做好长江大堤、太湖大堤、望虞河大堤等流域性堤防的除险加固工程。继续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圩区防洪除涝能力。
2.大力推进地质灾害预防控制工程建设
--加强城乡抗震工程建设。市区一般建设工程按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重大建设工程、易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重要生命线设施依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防。不符合抗震设防的已有建筑物逐步按设防标准完成抗震加固。积极开展“地震安全民居示范工程”建设,提高农村民居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
--加强地质灾害预防工程建设。巩固地下水禁采成果,有效控制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对重要工程设施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实行动态监测,及时预报。加强重点地区地质灾害勘查,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3.加快完善人防与消防工程建设
--完善人防工程建设。建立统一高效的组织指挥体系和通讯体系,规范组织指挥建设,完善防空袭预案和抢险救灾方案。建设完善配套的防护工程体系,将人防工程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与其它工程配合建设。
--加快消防工程建设。按照《无锡市消防规划》的要求,完善消防安全布局和消防站布局,结合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消防通道、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供电等工程建设。
4.加快建立环境安全与公共卫生应急系统
--建设并完善环境安全与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建立领导决策、指挥协调、监控督查和执行运作四个应急指挥系统,强化政府各部门公共应急综合协调能力。组织修订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审定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和应急保障预案,督促检查预案演习。
--建立并完善污染预防控制系统。建设环境污染应急处理处置技术中心,培训相关专业人员,配备野外环境监测装备,制定环境污染应急专业技术方案,确保在突发环境污染时,实现污染要素的现场快速测试、快速诊断,污染物质的快速处置、封存或转移。
--建立并完善环境安全与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应急支撑系统。运用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服务平台,建立覆盖全市工业企业、基层社区的信息收集、集成、发布等公共信息系统;建设高度社会化的基础公共资源与核心应急技术共享平台;建造网络化和具互动功能的应急调度管理平台;形成全市环境安全与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应急支撑系统。
--建立城市突发事件应急储备金制度。从地方财政收入中拨出一部分资金用作城市应急储备金,并建立相关的使用管理制度,实行滚动充入、滚动使用。
5.加快供水、供电设施建设
加大无锡城乡区域供水管网建设力度,在实现乡镇联网供水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和改造进村入户管网。在全市二次大规模农村电网改造基础上,根据城乡电力增长的需求,建设设备较为先进、网络坚强、电能质量优良、供电可靠的农村电网,不断提高农网的供电能力,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用电需求。
(七)构建传承历史、延续温情的无锡特色生态文化体系
1.加快物态文化建设
--大力保护无锡历史文化古迹。完善无锡旧城文物保护区建设,积极推进惠山古镇和古运河历史文物保护带建设,通过展现历史文化古迹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融合发展的风貌,反映出江南水乡文化与现代生态文明交汇相通之处,使古迹成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的基地。
--加快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现有特色基础上,倡导与发扬建筑、园林等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通过其整合、完善和提高,进一步彰显无锡独特的生态建筑风格;深入发掘乡土文化,推陈出新,广泛汲取自然、生态、景观的灵秀并从中寻找灵感,打造生态艺术精品。
2.积极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大力普及生态知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通过音像、图片、书籍、资料等在全社会开展生态宣传和生态教育;以博物馆、图书馆、生态公园和社区文化中心为生态教育基地,通过专题讲座或培训,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知识宣传和教育。
--广泛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把环境教育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课外拓展、丰富实践,社区互动、形成网络,巩固校内环境教育成效。到2010年,全市建成绿色学校100所,新增环境教育基地8个。
3.着力推进体制文化建设
--建立与完善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重大决策行动实行听证会制度,全力推进规划环评制度、公众参与制度,实现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建设现代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型政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管理机构行为;完善生态建设的政策体系,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
(八)构建高效完善的科技支撑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