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依托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太湖山水城旅游度假区、古运河、惠山古镇、无锡惠山、江阴要塞以及宜兴国家森林公园、龙池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资源,充分发挥江南水乡生态人文优势。科学管理游客容量,加强旅游区生态环境建设,完善景区内各项环境基础设施,加强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保护,保持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形成沿太湖、运河和长江的生态旅游带,到2010年,3A级以上景区全部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大力发展生态物流业。加快无锡综合物流园区、江阴长江港口物流园区、无锡口岸物流中心等物流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周围环境安全。改变物流企业经济管理与生态环境管理相脱离的缺陷,实现由单纯经济管理向生态经济环保物流管理的根本转变,形成安全、有序、低能耗、低污染的生态物流业。
--积极推进环境服务业的发展。以宜兴环保科技园为依托,培育环保技术人才,壮大环保中介队伍,提高环境技术服务能力。加大环境服务市场开放,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的环保企业参与无锡的环境服务项目,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范企业的投资和经营行为,建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对外开放的环境服务业。
--加快绿色宾馆(饭店)创建工作。在宾馆(饭店)中推广绿色管理,倡导绿色消费,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作为基本内容,建立少浪费、低污染的绿色宾馆发展模式。到2010年,全市三星级以上宾馆(饭店)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或建成绿色宾馆。
(三)构建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育)体系
1.加强水资源的安全保障
--合理调整供水范围和供水格局。继续推进城乡区域供水工程,提高城乡自来水供给覆盖率。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对水量、水质的要求为导向,优水优用,分质供水,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有效保护与安全供给。开辟无锡市区供水第二水源地,自江阴引长江水至无锡,与无锡市太湖水源形成南北对置的供水格局,进一步提高供水安全。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建立长江、梅梁湖、贡湖、横山水库等主要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设立水源地保护区,杜绝生产、生活污染源。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逐步恢复地下水资源。加强水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建立饮用水源水质动态管理系统。
--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合理制定城市工业用水定额,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大力推广节水灌溉。积极开展中水回用试点,在政府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小区建立中水回用试点工程。通过加强对城市生产、生活的节水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到201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
2.切实保护国土资源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全市193.2万亩基本农田面积不少、用途不变、质量不降。调整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鼓励和引导土地利用“三集中”。针对工业、农业用地中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实施沃土工程,改善土壤环境,恢复土地生产力。加大退化土地的复垦力度,适度开发宜耕土地后备资源,缓解建设用地指标。到2010年,退化土地恢复率达到90%。
--加强矿山资源保护。加强矿山整治,限制开山采石,通过“控点限量、重组调整”的措施,依法关闭一批开山采石企业。到2007年,关闭开山采石企业196家,全市矿山总数控制在50家以内,年产量控制在2000万吨以下。加快露天矿山景观修复和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每年整治矿山不少于20家,至2010年,所有已关闭的矿山全部实现复垦复绿和综合利用。
3.加快推进森林(林业)资源保育及自然保护区建设
以森林、自然保护区和公共绿地为主的城市林业建设,是构建生态绿色屏障,维护生态安全,促进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和满足居民环境需求的必要措施。
--加大森林资源和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开展森林公园林相改造和抚育工程,提高无锡惠山国家森林公园、江阴要塞国家森林公园、宜兴国家森林公园和宜兴龙池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新建龙背山、阳光森林生态公园、吼山、大浮、界河森林公园。全市每年造林绿化面积10万亩,至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4%。
--加快城市防护林建设。围绕高等级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绿色生态防护林带,完成锡澄、沪宁、锡宜、宁杭、沿江高速公路和新312国道、环太湖公路两侧的50-100米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强长江、太湖岸线防护林建设,完成京杭大运河、锡北运河、锡澄运河等五级以上航道两侧20-50米林带建设,构建江湖岸线林业生态屏障。加快建设无锡与苏州、常州、江阴之间的市际生态隔离带,形成生态隔离外环。
4.加强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湿地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无锡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加快现有湿地的生态修复。在太湖沿湖地区、入湖河道的河口区域、长江沿岸地区建设湿地生态修复区,在湿地生态修复区内关停所有产生污染的工业企业,禁止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加强生活污水治理和尾水生态工程处理,恢复其生态功能。
--大力推进湿地建设工程。加快完成长广溪、梁塘河和北兴塘河湿地公园,启动鹅真荡、宛山荡、唐平湖三个外围湿地保护区建设,加大江阴霞客镇马镇河流重要湿地、宜兴滆湖重要湿地以及东氿、西氿等湿地的保护力度。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严格保护南部宜兴山地原生生态系统,恢复太湖湖沼湿地生态系统,维护野生生物栖息环境,保持物种多样性。加强外来物种和转基因物种监督和管理,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
5.积极推进全社会节能
制定节能实施方案和能耗定额支出标准,推广空调节电技术、绿色照明和高耗能行业能量系统优化技术以及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对电力、冶金、建材、石化等高耗能企业进行改造,淘汰落后用能设备。积极推广节能建筑,新建民用建筑和全市所有公共建筑必须达到节能50%的目标,政府投资的民用建筑率先执行节能标准。到2010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
(四)构建优美舒适的城乡人居生态环境体系
1.优化城镇生态体系布局
按照“一体两翼”的总体架构,以无锡主城为主体,以江阴辅城、宜兴辅城为两翼,以新市镇为纽带,形成1个特大城市、2个大中城市、12个新市镇和若干新型郊区社区组成的四级城镇体系。在城镇空间布局的基础上,通过生态建设,形成生态市-生态县(市、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和绿色社区四级生态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