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无锡市政府关于印发无锡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

  --江阴沿江平原城市化和区域开发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江阴市域,面积大约为959平方公里(包含长江水面54平方公里),占整个无锡市面积的20.4%。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工业布局不合理,威胁区域供水水源,沿江湿地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长江岸线资源的集约利用率不高。生态功能要求及生态建设重点是:保育长江水环境及生物资源,发展生态经济,按照副中心城市功能加快江阴市区建设,统筹区域内发展,加速中心镇、一般镇现代化步伐。

  --宜南丘陵山地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主要范围为宜兴市南部,宜溧山地的宜兴部分,面积约为700平方公里,占整个无锡市面积的14.9%。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中小企业的污染、矿产开采引起的山地生态系统破坏较突出,局部水环境受到污染,农业化学品投入量大,生态旅游产业尚待开发。生态功能要求及生态建设重点是:保护自然、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水土保持、气候调节、山地林相、生态净化、水源涵养、控制污染,加速发展、缩小与区域内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湿地水源涵养与农业生态功能区。主要范围为宜兴市北部地区,面积约为775平方公里,占整个无锡市面积的16.5%。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农业面源污染和中小企业污染日趋严重,对水生态功能构成严重威胁。生态功能要求及生态建设重点是: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涵养水源、控制滆湖及其它湖塘污染,调控洪水,控制农村农业面源污染。

  2.重要生态功能区

  无锡市区内重要生态功能区包括惠山国家森林公园、太湖风景名胜区蠡湖景区、太湖鼋头渚风景名胜区、无锡灵山风景名胜区、贡湖饮用水水源地、长广溪湿地公园、太湖(无锡水域)重要湿地、阳山水蜜桃特殊生态产业区,总面积372.55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7%。

  江阴市区内重要生态功能区包括要塞国家森林公园、定山风景名胜区、江阴市低山生态公益林区、长江(江阴段)河流重要湿地、霞客镇马镇河流重要湿地,总面积154.60平方公里,占面积15.65%。

  宜兴市区内重要生态功能区包括龙池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宜兴国家森林公园、太湖风景名胜区阳羡景区、横山水库饮用水水源地、团氿公园风景名胜区、宜兴西太湖重要湿地、滆湖重要湿地等,总面积427.0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9.61%。

  (二)积极构建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经济体系

  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型第三产业,推动“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传统增长方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方式转变。

  1.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优化生态工业经济的空间布局。根据“一体两翼、七区一体”的城镇发展布局要求,依托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等国家级开发区和江阴经济开发区、宜兴经济开发区、锡山经济开发区、惠山经济开发区等一批省级开发区,加快市区工业“退城进园”步伐,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集中区集中、先进制造业向沿路特色工业园区集中,完善生态工业经济的空间布局。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推进产业整合,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新材料、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高档纺织五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制定和执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限制和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大于44%。

  --加快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合理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印染、电镀、化工等传统行业,依法淘汰能耗高、物耗大、污染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尤其要加快实施对小冶金、小建材、小化工、小印染、小电镀等“五小”企业的禁止和淘汰工作。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清洁产品,支持和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等。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对污染物排放超过排放标准或者超过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污染企业,依法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到2010年,1000家以上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20%以上的规模化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推进循环型工业建设。加快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宜兴环保科技产业园等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大力推进企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程,构建电镀废水回用、废油脂生产生物柴油、生活垃圾发电、废旧电子产品中重金属提炼、废轮胎和尼龙回收、废塑料碎片生产化工添加剂、废陶瓷片和粉煤灰生产建材产品、工业固废生产建材产品等八大循环型产业链,到2010年,全市建成8家以上循环型工业园、50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企业,省级以上开发区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2.加快发展生态农业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通过种植作物新品种、采用良好的牲畜管理办法、应用先进的水土保持技术和加快有机废物和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手段,协调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把农业结构调整与增加农民收入、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重点发展优质稻米、精细蔬菜、经济林果、特色养殖等优势农产品产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形成锡东、澄南、宜西等农业集中区,环湖、锡西、澄西、宜南特色农业产业区和若干产业带,到2010年,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例达到80%,种植业集约化水平提高到60%以上,养殖业集约化水平提高到90%以上。

  --构建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框架。加快农业生产经营及废弃物利用的专业化和规模化,重点建设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链、畜禽养殖粪便循环利用产业链和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同时建立城市、镇(区)、农村的总体循环体系,加快城市、镇(区)、农村三者之间的物质交换。到2010年,全市建成8家以上生态农业园区。

  --大力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在太湖一级保护区、宜兴丘陵山区、宜兴滆湖周围地区,江阴市沿长江区域和锡澄平原区建立无公害农产品(食品)生产基地,逐步推进绿色农产品基地和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到2010年,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基地比重达到60%。

  3.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调整服务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环境服务、创意产业等新兴服务业,提升发展优势产业,把生态旅游业作为带动无锡服务业(商贸、餐饮宾馆)发展的龙头行业,切实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层次。到2010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5%以上。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