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政府关于印发无锡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
(锡政发〔2006〕402号)
各市(县)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无锡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十月三十日
无锡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
序言
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所寻求的基本发展模式。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国的基本国策。2000年以来,国家先后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出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近期和远期目标。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
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进一步提出了推动生态市建设的要求。2001年12月,江苏省人大通过了《关于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决定》,全面启动江苏生态省建设工作。2004年12月,《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由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批准实施,该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江苏生态省建设方案,江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
作为全省“两个率先”先导区和示范区,无锡担负着全省经济建设的率先与生态建设的率先,加快发展的率先与协调发展的率先相统一的重任。无锡开展生态市建设,是率先贯彻科学发展观,率先落实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建设生态省的要求,率先实践生态市建设的重要举措。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举全市之力投入并参与生态市建设,市政府按照国家生态市考核和江苏生态省建设要求,从全市实际出发,编制了《无锡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提出生态市建设的基本理念和发展思路,明确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建设内容和工作措施。本规划是无锡市建设生态市的指导性文件,是各市(县)、区和各部门编制相关规划以及实施方案的依据。
一、生态市建设的基础条件
(一)有利条件
突出的区位优势,发达的交通资源。无锡位于长江三角洲江湖间走廊带,处于沪宁杭大三角区的中心、苏南几何中心和沪宁中心节点,为长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属于苏浙沪高速经济增长极中重要的一极,具有突出的地缘优势。突出的区位优势造就了无锡发达的交通资源,目前无锡市已形成由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运输构成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坚实的工业基础,著名的经济强市。自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市经济持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15.2%,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958元。作为无锡市经济主体的工业经济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基础上,正向着集群化和高端化发展,自身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到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3.4%。
城乡统筹初显成效,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05年,无锡市城市化水平达到67%,市区建成区面积193平方公里。在推进城市化发展的同时,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科教、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005元和8004元,恩格尔系数降到36.9%,社会发展指数连续保持全省首位。
宜人的自然条件,现代的旅游名城。作为环太湖城市圈中唯一的滨湖城市,无锡山青水秀、气候宜人、人杰地灵,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无锡景观资源丰盈、旅游产业成熟、配套服务完善,入围中国十大旅游城市和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基础和显著优势。
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无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传承千年的吴文化始终蕴涵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质朴生态观,构成了普及生态意识、培育生态文化、彰显生态精神的良好人文基础。
面临率先建设生态市的最佳机遇。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整体改善生态环境的良好基础。同时,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环境工程项目已经建成,城市大气环境质量逐年改善,水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城市绿化覆盖率稳步提高,先后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
(二)制约因素
发展与保护的“双赢”命题待解。高速的经济增长、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打破了无锡城乡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削弱了区域生态系统对城市活动的支撑能力,制约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能源、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全市矿产稀少,能源基本依赖外界输入。土地资源压力日增,2005年末全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51亩。人均水资源不足,水质型缺水明显。矿产资源稀缺,合理开发利用不足。
水、气污染负荷总量居高不下,生态破坏现象仍未得到全面遏制。全市废水、废气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已超出环境容量,环境自净能力减弱,主要水系水环境功能达标率低。工业结构性污染仍然突出,区域农业面源污染与农村生活污染呈相对上升势态,农村环境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建设规模仍然偏小,受保护地区面积偏低;生态承载力相对不足,“生态赤字”需要进一步弥补。
经济发展面临激烈竞争,城市发展的生态格局有待优化。长三角地区发展迅猛,上海、南京、苏州、常州及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在共同发展、联合发展的同时,对无锡市的发展形成强大竞争压力。在城市基础设施、城市道路、房地产开发建设加快的同时,全市工业园区、住房、休闲、公路、绿化、垃圾消纳等用地规模都在不断扩大,符合生态学原则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有待优化。
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近几年无锡市第三产业占GDP比例一直在40%左右徘徊,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落后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长幅度。印染、化工、冶金等传统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所占比重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仍需提高。
基于上述分析,无锡生态市建设具有明显的优势,以生态环境而论,无锡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境内江河纵横、湖荡密布,地形地貌多样,生物资源丰富;以社会经济而论,无锡市处于长三角经济带的中心,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雄厚,城市发展迅速,历史文化悠久。但建设生态市也面临着众多挑战,如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多年形成的结构性污染依然存在等。对比无锡市现状和国家生态市考核要求,由上游来水水质较差和本区域排水不畅所造成的水环境质量污染是目前所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