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认真落实《广东省粮食工作责任制考评办法》,加强对耕地使用情况的检查监督,做好粮食考评、种粮直补及综合直补工作。结合我市实际,认真组织人员进行种粮直补和综合直补政策宣传、申报、审核、公示、上报及资金发放工作。鼓励、扶持种粮大户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规模效益。建立粮食作物良种储备制度,保障粮食生产的安全。根据有关要求,认真落实市级粮食种子应急储备,确保灾后恢复生产需要;保护优质稻种资源,扶持创建与发展优质稻品牌,加快实施优质稻产业工程。通过创办优质粮食生产示范点,推动粮食生产的发展,优化我市水稻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大超级稻试验、示范、推广力度,通过科技进步增加粮食单产。
(十)做大做强畜牧业和渔业。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做大做强具有惠州特色和竞争优势的畜禽品牌产品,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大力增强渔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压缩捕捞业,优化养殖业,推进人工渔礁建设。建设一批水产苗种良种场、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和水产出口标准化基地,重点发展具有惠州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优质水产品。逐步建成以发达的养殖业、健康的捕捞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和繁荣的休闲渔业为主体的现代化渔业产业体系。
四、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竞争能力
(十一)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坚持扶强、扶大、扶优的原则,扶持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带动农户增收明显的农产品加工、流通型龙头企业。一是继续扶持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使之做大做强。二是积极发掘和催生各种体制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引进外资和采用强强联合的方式,组建集团公司,进一步扩大生产、加工和销售能力,引导企业朝“大规模、高科技、外向型”方向发展,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发挥企业的辐射带动效应。三是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强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未产先订,以销定产,以销促产,拓宽销售渠道,解决“瓶颈”问题。按照“造基地、舞龙头、打品牌”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农业品牌战略,以牌造势,以牌引商,以牌占市。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继续抓好并逐步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组织形式、内部管理、经营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提高农民的生产组织化程度。我市六大特色农业都要成立行业协会,同时发展各种营销流通中介组织,通过政策扶持、典型引导、提高素质等办法鼓励更多的能人进入流通领域,壮大农产品营销流通队伍。充分发挥惠州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作用,促进我市农产品营销。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我市2个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坚持“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继续发挥人才、市场和资金优势,扩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规模,向集科研、生产于一体的区域性生态型、高科技型农业现代化产业园区发展,发挥辐射效应,推动我市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