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市的意见的通知


  (五)构筑全民健身亮点。积极打造“环太湖体育圈”、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特色体育”三大群众体育品牌。将“环太湖体育圈”苏州市全民健身活动基地建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具有太湖山水特色和人文景观特点,集运动休闲、体育旅游和观光度假为一体的景观体育胜地;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进一步扩大定点场馆数量,丰富服务内容,改进服务质量,提高“阳光健身卡”的科技含量;深入开展“特色体育”争创评选活动,积极带动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素质教育和健康社区建设。加强体育主题公园、体育健身广场、文体活动中心等全民健身品牌基地建设,各县级市、区和镇、街道在促进体育与旅游、文化、地理、休闲结合的同时,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健身活动。

  三、全面提高竞技实力

  (六)深化训练工作改革。坚持以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为目标,按照效率原则,进一步优化项目结构,科学调整项目布局,走集约发展的精兵之路。逐步推行主教练负责制、教练员聘任制等用人机制,不断完善以竞争为核心、以绩效挂钩为重点的风险和激励机制,建立合理、科学的运动训练管理体制。加快“训、科、医、管”一体化进程,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选材、训练、营养、监控、恢复等科学训练体系,在运动队中推行军事化管理模式,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严肃赛风赛纪。强化运动员注册、资格审查和反兴奋剂工作,创造公平、公正的竞赛环境。

  (七)加强后备人才基地建设。以积极筹建苏州市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为重点,加快省级以上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争创工作。努力将苏州市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国家级重点体育运动学校,全市建好2~3个全国奥运后备人才基地、10个省级单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1所国家级传统项目学校。加快市、县级市(区)联动步伐,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鼓励联办市级运动队、建立训练点,不断丰富、完善全市运动训练网络。推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各县级市分别建成1所开展3个项目以上的业余体校和1所以上省级传统项目学校。全市常年参加业余训练人数保持在1000人以上。

  (八)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紧紧围绕奥运争光计划,大力实施“金牌教练工程”和“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加强教练员、运动员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政策引导、人才引进、教育培训、竞争上岗等手段,优化教练员队伍结构,提高综合业务素质。坚持金牌观与人才观相统一,坚持奥运、全运、省运战略相协调,推动业余训练工作量和质的全面提升,努力提高训练的成才率。“十一五”期间,全市二级以上运动员与参加业余训练人数比例≥10%,向省以上优秀运动队输送120人。中国男子手球队和省队市管专业运动队在备战周期内,完成2008年奥运会和2009年全运会的参赛任务。加强和有关部门的协调,切实做好运动员的劳动、医疗等各方面权益的保障工作。重视运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训练管理和业务指导能力。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